忙碌了一年的劉婷,用一個新發型迎接新年的到來。
不管是出口還是跨境電商的生意,已經做了40年餅干的廣東利洪餅業,都是這幾年在“二代”劉婷手中開始的。
“因為我懂英文,覺得做外貿有優勢,特別是疫情來了之后,沒辦法去線下參展,也就直接做起了跨境電商。”劉婷告訴第一財經,在疫情前,他們就試圖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而疫情猛烈襲來,他們就加大了在線上的投入,“原本去線下參加國際展會的投入全部放到了跨境電商上”,有了意外的收獲——除了2021年外貿普漲下的增長,2022年他們的餅干生意增加了20%,2021年新開發的糖果生意更是暴增900%。
(相關資料圖)
而能夠在探索變化中獲得這份成果,劉婷的心得是抓住了外貿數字化。
因疫情加劇的人流受阻和供應鏈不穩定等挑戰,進一步倒逼著更多中小企業向數字化邁進,而那些擁抱數字化的外貿制造企業也因此展現出了更強的韌性。
商機“指引”
從小在餅干廠里長大的她,對于父輩們的努力有著深刻的感受,但同時她也明白,光埋頭苦干還不夠,還需要去敏銳感知商業世界中潛藏的危機和機遇。
“2020年,我們更多是觀望的狀態,但從2021年開始,我們就把幾乎所有營銷投入都轉到了線上。”當然這樣的轉變,也需要劉婷他們找得準商機和新的方式,“我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又不想同質化競爭太厲害,就會去跨境電商平臺上搜集數據”。
2021年,十分關注數據的她看到了糖果的買家搜索量增長很快,但賣家能提供的卻不多,于是他們迅速投入,通過查詢海關數據、落地做市場調研,并在各大平臺上好好研究了一番買家“差評”建議后,開始針對需求進行改進,并嘗試小批量生產和銷售。經過試水,他們加大了投入,也在2022年收到了驚喜回報——糖果出口激增900%,為公司的總營收貢獻了20%左右。
用劉婷的話來說,“跨境電商平臺的數字化,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引,讓我們做出更快速反應并找到市場,洞察新品變得容易”。當然,這種新品的研發并非天馬行空,而是不偏離自身供應鏈強項。
對劉婷而言,從數據背后所呈現的供需落差中可以更精準地找到商機,同時獲得更便捷的試水方式。
事實上,不管是找尋商機和方向,還是在獲取訂單上,外貿的數字化都在疫情下發揮出了優勢。對不少中小微跨境電商賣家而言,這些數據的指引,幫助他們在全球市場波動、訂單趨向于碎片化,以及外貿從普漲到結構化增長的時期,找到了逆襲的可能。
寧波格藍圖電子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天立一直把小單當寶。他說,傳統的外貿企業看不上小訂單,覺得沒利潤,但他們是再小的訂單都接,也逐漸形成了特色。從下單到發貨,小單的柔性定制時間不會超過7天。這讓他們在對時效要求更高的直播時代,收獲了比傳統外貿企業更明顯的優勢,“新客戶轉單找到我們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們的交期夠快”。在全球市場的波動下,這種模式給了小微企業更大的靈活性。
海關數據顯示,據初步測算,2022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11萬億元,增長9.8%。其中,出口1.55萬億元,增長11.7%,進口0.56萬億元,增長4.9%。
阿里跨境指數,會定期把海外訂單增長上升明顯的品類做一個發布。根據2023年1月的跨境指數,當前,美國地區各類服裝需求明顯回升,我國對美出口柔性定制類服裝機會顯著。在歐洲,家裝翻新成為熱潮,具備海外工程能力的中國建材商將迎來更多商機。
在訂單流失和內外需雙雙萎縮的大環境下,傳統服飾面臨著較大挑戰,而小單快返例外。阿里國際站的數據顯示,柔性定制服裝跨境出口自2020年以來,每年的增速約達34%。
供應鏈轉型
“小單快返”離不開基于供應鏈優勢的柔性定制能力以及物流效率。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小微外貿企業也在銷售端數字化轉型的帶動下,發力包括制造和物流在內的供應鏈數字化升級。
對于劉婷來說,除了新品糖果的顯著增量,傳統主業曲奇餅干的出口額也在2022年增長了20%左右。背后的最大動因,就在于供應鏈端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提升。
“當時疫情封控導致生產人手不夠,這加速了我們在工廠端的智能化升級。”劉婷說,年末做了復盤,“人力成本降低了87.5%,同樣的產能,以前需要100個人同時生產,現在只要15個人”。用數字化替代人工,不僅提高了制造端的利潤率,而且也降低了食品安全的風險。
與此同時,在傳統餅干全球市場萎縮、訂單流失的趨勢下,“2022年初我們收到的反饋是會失去一些(海外的)市場份額”。為了在海外穩住市場,劉婷直面海運費瘋漲下仍一箱難求的挑戰,“當時遠在海外的客戶因為無法調動海運倉儲而放棄了我們,我們也因為物流被卡而陷入了被動,25萬罐曲奇上不了船,損失慘重”。這讓她意識到,做外貿生意,供應鏈的穩定有多重要,也讓她決定把物流供應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告訴客戶,你只管下單,之后的貨我保證直接送到你的貨架上”。
她的方式是選擇與具有數字化基因的物流平臺合作,不僅價格和艙位確定,而且交付周期也相對確定,信息相對透明。這種整合了制造和物流資源的服務與整體報價方式,為劉婷提供了與東南亞客戶競爭的優勢。
阿里巴巴國際站總裁張闊提出,疫情中數字化本來是很多外貿企業的應急手段,但疫情過去之后,數字化外貿服務的使用習慣將是不可逆的,優勢也將會延續。
在張闊看來,出口短期看供給,長期看需求。在供需的匹配中,中國商家可以把握的是:海外一旦通貨膨脹,出現需求收縮,最主要收縮的還是耐用品、奢侈品,在這一時間節點上,中國商品對于海外商品的消費平替是一個較大的機會;從更長期的角度來說,企業應該打造數字化能力,無論是營銷層面,還是日常經營層面、管理層面,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尋找機會、規避風險。
新的一年到來,憋了三年的不少外貿人都計劃把重心放在銷售和開拓市場上。而劉婷說,經過了近年來的投入和沉淀后,希望新的一年能繼續把供應鏈做扎實,控制好利潤,然后“把好的產品留下,撒網后要收網,收一些優質的生意回來做”。她覺得,重要的是在基于數據對大勢和方向做出預判后,在危機中逆向思考,更早也更精準地看到風險背后的商機。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