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之際,各地民俗回歸日常生活,自貢燈會、佛山醒獅、梅州燒火龍等都成為社交網絡上的流量熱點,各大網絡平臺上關于潮汕英歌的內容流量增長尤其明顯。
(資料圖)
小紅書上關于英歌的筆記有近萬的高贊,還按地點和隊伍分為普寧、鳳崗、南山、富美、潮陽、棉城、汕頭、惠來等。第一財經記者看到,抖音作者“潮汕「視界」”發布的英歌舞視頻已達350集之多。社交網絡平臺上的豐富內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俗文化愛好者,讓潮汕地區成為今年春節的旅游熱門目的地之一。
艷麗的裝扮、整齊的節奏、高漲的氣氛,光是看到盛裝英歌隊敲擊手中的短棍“英歌槌”,就讓人眼前一亮,心潮澎湃。英歌舞節奏激越,強調集體配合,很多網友稱為“中國街舞”“中國戰舞”。它的服飾、臉譜、陣容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流傳和影響,而熱烈的聲響、強大的氣場與大洋洲民俗“毛利戰舞”也有相似之處,完美契合年節喜慶氛圍。
立瓊和煒楠是一對在上海從事設計創意工作的年輕夫婦,他們大年初二驅車五個小時從廣東肇慶去普寧看英歌。普寧是揭陽市下屬的縣級市,位于廣東潮汕地區的西部。
“廣東的年味一直很濃”,立瓊在廣州讀過大學,有不少同學是潮汕人,對廣東各地的地方文化比較熟悉。“春節回肇慶路上,我刷社交網絡的時候看到了英歌舞的短視頻,覺得很厲害,就查了很多資料。”不過,立瓊的潮汕同學們都覺得英歌舞挺平常,“很多男孩子都學過啊!不知道今年為什么這么火”。她搜索發現大年初二普寧有規模很大的英歌表演,決定去現場一探究竟。
人潮洶涌看英歌
1月19日,最著名的英歌隊之一普寧富美青年英歌隊街頭排練的視頻在微博上被大量轉發,他們就是在為大年初二的正式表演做準備。普寧城市網2019年多位作者聯合匯總了一份“潮汕國際老爺節”日程,即各鄉寨日夜相接的“營老爺”民俗活動時間表,大年初二是各地英歌、舞獅舞龍、大鑼鼓隊伍齊進普寧市區巡游的例行日子。
“這一天的巡游表演分上下午兩場各兩個小時,以英歌舞為主,還有舞獅、鑼鼓等其他一些民俗表演。”立瓊查好日程趕到現場,卻發現早已水泄不通。巡游路線道路兩旁擠滿了觀眾,很多人一路跟隨隊伍,和著鑼鼓聲和英歌槌打出的清脆節奏慢慢前進。
“巡游從普寧明華體育館開始,中途在一處廣場停留進行匯演,到終點后再進行一次匯演。我一路跑著跟住隊伍,緊貼著馬路欄桿,近距離看到了很多表演,但到匯演的地方,我實在擠不進去了。”
立瓊告訴記者,泥溝、南山、富美是她了解到的最有名的三支普寧英歌隊。泥溝英歌隊是以所在的泥溝村為名,南山英歌隊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很萌,有很多粉絲,還有一支是上了《卷宗Wallpaper》雜志封面的富美青年英歌隊。這三支隊伍前后相接,總共百余人,各隊按自己的節奏,風風火火地向前。煒楠用無人機航拍,才看清整個隊伍的陣勢,眾多市民游客不斷匯入隊伍,路上人山人海。
上下午巡游后各隊均有休息,立瓊和煒楠在街邊店鋪碰到了鑼鼓隊旗手“五虎”中的兩虎在喝咖啡。“和他們聊天,他們很樂意講解當地民俗。今天為了來普寧表演,他們凌晨三點就起床做準備了,但是到元宵節‘營老爺’的正日子,全村人都會三點鐘起床,為了搶先摸到‘老爺’,博個好彩頭。他們也都是在廣州、深圳讀書或工作,村里有事就都會回來。”立瓊覺得,潮汕這樣的地方之所以民俗保存得比較好,跟年輕人的積極參與有很大的關系。
看英歌舞和民俗巡游,對游客深度理解、融入潮汕文化也很有幫助。“像追星”,立瓊說,跟著他們體驗民俗文化會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覺得他們都很厲害,但他們其實都很親和,跟我們也都是同齡人”。
鄉村傳統,潮汕草根文化
就像鑼鼓隊旗手對立瓊講述的,此前三年沒有辦過這么大規模的民俗巡游,今年活動一恢復,大家都很有熱情。英歌這樣的民俗舞蹈既是地方文化的標志,對參演者們來說也是一種情緒宣泄。觀演者與之共情,自然而然地從內心深處對家鄉、對生活產生共鳴與認同。
民俗巡游恢復、社交網絡推動,是英歌舞近期爆火的直接因素,而英歌舞流傳發展的歷程,體現出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舞蹈學者吳絢婷2021年出版的專著《潮汕英歌舞研究》提出,“潮汕英歌舞本質上是鄉村文化……是與傳統鄉村,傳統鄉村生產方式,傳統農民生活方式相適應的一種草根文化。”
吳絢婷梳理了英歌舞發源與發展的歷程,在書中列出了《英歌舞年譜》。從宋代中期到明代,在鄉村集體舞蹈習俗、道教元素、《水滸傳》的形象、民間藝人的創編活動等先后影響下,英歌舞在潮汕逐漸成形。1684年,清朝官員吳震方游歷潮州,在《嶺南雜記》中寫下了關于潮汕英歌舞至今可查的最早文字記錄:“潮州燈節,有魚龍之戲。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與京師無異。”
1800年左右,受漢劇《攻打大名府》影響,英歌舞蹈開始以“英歌”為名流傳,寓意為英雄的頌歌,初步形成與當今接近的表演形態與氣氛。據1922年《中華全國民俗志》記載,“其戲以三十六壯男子飾梁山英雄,半執木棒,棒長盈尺;半執小鼓,鼓大如碗,舉步亦趨亦跳,進退不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英歌隊就有積極參與紅色政權活動的事跡。解放后,潮汕的英歌舞也在繼續發展。據吳絢婷記錄,1952年潮陽文光街道成立了88人的西門女子英歌隊,1953年普寧泥溝女子英歌隊表演的新陣法套路“五星閃爍”曾引起轟動,同年由各隊精英組成的普寧英歌隊代表廣東進京匯演獲獎,并進入中南海演出。
1983年,潮陽縣委出臺文件,推動英歌舞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廣東省積極組織研究、記錄英歌舞藝術,以求更多地保存這項民俗。1988年大年初四,廣東省拍攝制作的英歌舞表演節目在省電視臺播出,普寧由此被稱為“英歌舞之鄉”。2006年,英歌舞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普寧舉辦了第一屆英歌節。2019年,電影《英歌魂》上映。英歌舞不斷與校園教育、網絡創意作品等融合。
從吳絢婷的研究、解說中可以發現,英歌舞現在的火爆絕不是突然出現的,它的表演與運作也是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生變化的。吳絢婷認為,英歌舞的本質是潮汕文化。可以說,在春節期間訪游潮汕、觀看過英歌舞表演的人們,都參與到了潮汕文化的展示當中。
從自貢燈會到潮汕英歌,隨著更多地方民俗得到良好保存、有產業支持和民間活力的注入,人們有望在春節等傳統節慶的時候,更深層地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潮汕英歌舞研究》
吳絢婷 著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21年12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