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雪道的盡頭是骨科”。冰雪運動近年在中國驟然流行,隨著滑雪損傷的人逐漸增多,運動醫學門診也變得尤為熱鬧。
(相關資料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戈允申博士日前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每年春節寒假過后,華山運動醫學的門診都會來不少滑雪受傷的患者,今年傷者尤其多。
“冰雪運動速度快、難度高、對抗性強、場地復雜,屬于高危險運動。如果缺乏相應的專業訓練,運動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很容易出現滑雪意外損傷。”戈允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他介紹,在滑雪受傷的患者中,最經典的損傷是所謂的膝關節“滑雪三聯征”,即“前交叉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除此之外,雙板滑雪可能導致滑雪者拇指損傷、單板滑雪則易導致患者肩關節脫位、冰上項目常見的損傷是肌肉損傷和關節扭傷等。據以往冬奧會統計,關節軟組織、韌帶和肌肉損傷占據了冰雪運動傷的80%以上。
一些滑雪受傷的患者擔心運動生涯可能就此結束。對此,戈允申表示:“如果骨科的終點是以恢復肢體結構為目的,那么運動醫學就是為了幫助傷者早期恢復功能并重返運動,將聚焦傷病后無法恢復運動的局面。”
戈允申解釋稱,滑雪很多的傷病主要集中在關節、韌帶肌肉等軟組織上,傳統損傷治療以手術修復結構和制動休息為主,而運動醫學更重視運動功能的恢復,從而避免在手術后可能出現關節粘連僵硬等情況。國外很多冰雪圣地都建有運動醫學診所,特別對軟組織韌帶損傷注重功能至上和運動康復。
國內運動醫學帶頭人、華山醫院陳世益教授曾創立了“交叉韌帶等長重建”手術技術,通過這種技術,采用高強度人工韌帶重建患者受損的前交叉韌帶,快速幫助患者早期恢復運動功能。該技術已經受到國際運動醫學界高度重視。
戈允申表示,大部分患者在進行人工韌帶重建手術的第二天就可下地活動,通過一系列運動康復訓練,恢復關節、肌肉與本體功能,在術后第四個月有望重返雪道,比傳統韌帶重建手術要縮短一半的康復時間,達到重返運動的目標。
運動醫學的治療手段很多,包括關節鏡微創手術、非手術療法、生物促進技術、運動康復等。“運動醫學十分注重功能,以最小創傷實現最理想的結構重建,最大程度的運動功能恢復。”陳世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陳世益提醒冰雪運動愛好者,冰雪運動有益健康,但雪道仍然有較高損傷風險,應該盡量做好防護,避免損傷。除了充分熱身之外,在運動中摔倒時應學會自我保護,如雙臂要抱于胸前、屈膝下蹲,讓身體向后或側方順勢倒下,同時注意保護頭部,避免頭部著地。
在不幸遭遇急性冰雪運動損傷時,可采取PRICE法則進行急救,即保護(P),特別是對于受傷的部位,避免受到二次損傷,并盡快轉移至安全的場所;休息(R),進行損傷局部制動;冰敷(I),使用冰袋或冰水混合物冰敷患處,15分鐘內,間隔一至兩小時;壓迫(C),常使用加壓繃帶包扎傷口,從損傷部位的遠端向近端牢固包扎,以限制患處進一步的出血腫脹,但需松緊適度,避免壓迫神經或阻斷血流;抬高(E)肢體,利用重力幫助血液及組織液回流來減少受傷部位腫脹,盡量高于心臟水平30cm以上。按照PRICE原則緊急處理后,傷員仍需送到運動醫學或骨科進行專科診治,避免漏診延誤治療。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