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的改革發展特別是流動性提升問題,也是代表委員們較為關注的一個內容。
2月24日,證監會披露了對2022年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的情況。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的《關于北京證券交易所取消股轉系統掛牌期增強創新包容性提高流動性,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交的《關于北交所增加直接申請上市通道的提案》,都聚焦在提高北交所上市便利度的問題上。
(相關資料圖)
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必須是來自在全國股轉系統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公司。上市條件主要為“市值+盈利能力”/“成長性”/“研發能力”等四套標準。
不過,對于取消掛牌期和增加直接上市通道的建議,證監會沒有給出直接回應。但證監會明確表示,將積極“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高質量擴容”,以及“持續推動貼合創新型中小企業需求的制度創新”等。
推動高質量擴容
北交所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儲備了一批上市公司和一定規模的投資者。但北交所市場依然較小,流動性問題也較為突出。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流動性受多重因素影響,應當全面客觀看待。”證監會分析稱,一方面,北交所上市公司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且合格投資者交易相對低頻理性,持股期限較長。另一方面,流動性水平與上市公司質量緊密相關,市場認可度高的企業流動性較為充裕,隨著優質企業的持續供給,市場流動性和估值定價將進一步提升。
在答復人大建議時,證監會表示,將指導北交所繼續提升審核包容度和精準性,明確創新型中小企業發行上市預期,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高質量擴容。
同時,還將大力推動制度創新,研究發布北京證券交易所指數,推出混合交易制度,豐富投資產品類型,強化投資者保護,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等政策支持體系,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形成創新創業熱情高漲、合格投資者踴躍參與、中介機構歸位盡責的良性市場生態。
持續推動制度創新
優質企業的持續供給,是北交所取得更大發展的必要條件。證監會在答復政協提案時表示,
在北交所市場建設過程中,證監會高度重視“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并研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
一是積極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做好申報北交所上市工作,實施“一企一檔一策”,保障優質企業“應報盡報”。二是加強后備企業培育,與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共享涵蓋全國3萬余家“專精特新”企業的資源庫,為入庫“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常態化咨詢服務,指導做好掛牌上市前規范、籌備工作。三是結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研究進一步優化掛牌條件,提升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精準度和包容度。
“下一步,我會將牢牢把握北交所市場定位,廣泛聽取意見、持續深化改革、完善基礎制度,根據新三板、北交所發展階段和運行情況,持續推動貼合創新型中小企業需求的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拓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中小企業的廣度和深度。”證監會稱,將指導北交所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明確創新型中小企業發行上市預期,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北交所發展壯大,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