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以來,理財市場回暖的跡象逐漸顯露:部分理財公司產品規模開始企穩,新發產品重回擴張區間;產品凈值持續修復反彈,業績比較基準波動回升……在2022年兩輪“破凈潮”后,銀行理財終于逐漸擺脫陰霾,企穩回升。
不過,與以往不同,去年兩輪“破凈潮”給銀行與客戶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投資者大多仍處于觀望狀態,理財需求端回暖相對滯后。與此同時,銀行也積極調整新年產品戰略,著手新打法。
(相關資料圖)
新產品發行火熱
“去年購買的幾款理財產品陸續回到3%左右的年化收益,終于稍微有點信心了。”來自福建的美林(化名)在拿到年終獎后,觀望許久終于決定再入手一款理財產品。
對于習慣在每年年初購入理財產品的美林而言,去年理財產品破凈讓她印象深刻。去年初,她買入了30萬元左右的理財產品,受到贖回潮影響,虧多盈少。她記得很清楚,去年一年收益加起來僅僅只有423元。
信心,同樣也是某股份行理財主管唐生(化名)最近在和團隊開會時的關鍵詞。在他看來,在經歷去年兩波破凈潮后,目前理財產品的收益已經相對穩定,當前正是重塑客戶信心、搶奪優質客戶的窗口期。
事實上,產品端回暖的跡象已經相當明顯。針對2022年四季度出現的銀行理財贖回潮,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在2月24日對媒體表示,從監測情況看,目前市場已基本趨于穩定,一些理財產品凈值已明顯逐步回升,理財業務未來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截至2023年2月19日,破凈指標已恢復至債市負反饋發生前。數據顯示,全市場非現金類理財產品破凈率為3.9%(按照規模加權),已連續7周改善,較2022年12月末破凈高點11.2%已累計降低7.3個百分點。其中,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破凈率為2.4%,較去年末高點已累計降低6.5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中金研報)
同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呈現顯著回升趨勢。根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2月11日,全市場非現金類產品近1月、近3月平均年化回報分別為4.92%和0.62%,而在2022年12月中旬,近1月和近3月平均年化回報均告負,分別為-6.30%和-1.98%。
其中,部分理財產品跑贏同類產品,收益大幅增長。Choice數據顯示,寧銀理財某款混合類開放式產品表現相對可圈可點。該產品成立于2021年12月,在2022年11月的債市波動中損失慘重,一度破凈,12月以來凈值重新回正,截至2023年2月27日,平均到期實際收益率達到4.86%,遠高于3.15%的市場均值。
收益率顯著回升的同時,新發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和募集規模也在不斷增長。
近期,新發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和募集規模均有所增長。廣發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春節后三周新發理財產品1723只,較春節前三周增加37只;已公布募集規模達2645億元,根據51.9%的公布率預估募集規模達5092億元,較春節前三周新發理財預估募集規模(4041億元)增長26.0%。
“信心比黃金還珍貴。”唐生稱,年后其所在銀行陸續推出一系列追求穩定收益的產品,有的產品在估值方式上做文章,主打混合估值法、攤余成本法,試圖“向下兼容”客戶需求,“抹平”產品凈值波動。有的產品在底層資產上下功夫,主打低波資產,主要投資同業存單、短久期利率債的產品。不過,在他看來,投資者信心的修復還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他還沒有感受到非常明顯的理財需求回暖。
中金公司研究部銀行業分析師王子瑜認為,之后,需求端回暖或與資金流向有關。從資金流向上看,商業銀行上半年信貸投放約為全年的60%~70%,這意味著商業銀行需要更多的表內負債端資金支撐信貸投放,存款攬儲需求提升,從而導致理財產品營銷力度受限、表外理財規模增長承壓。同時,理財產品贖回資金大部分流向定期存款,由于定期存款鎖定期平均為1~3年,這類資金回流至理財尚需時日。
回暖背后
在理財市場新產品發行火熱背后,贖回潮的“幕后推手”債市也在悄然變化。
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指數2月21日發布的周報,過去三周(1月30日~2月19日),債券市場單周凈融資額分別為6193.34億元、4725.95億元、5620.18億元,遠超2022年約2000億元的單周平均凈融資額。
其中,自去年大量減持債券后,商業銀行與債市開始“重歸于好”,不斷增持債券。
根據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數據,2023年1月,商業銀行大幅增持1.24萬億元債券,具體來看增持6461億元利率債,其中對國債、地方債、政金債分別增持2157億元、3394億元、910億元;對信用債增持2183億元;對同業存單增持3749億元。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在研報中表示,商業銀行1月大規模增持債券,一方面是滿足開年配置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可能仍然對廣義基金的減持進行了一定承接。
從銀行理財端看,根據民生證券統計,2月銀行理財結束了去年11月以來的凈賣出趨勢,債券凈買入由負轉正,信用債配置力量呈現修復態勢。1月28日~2月3日,銀行理財持續增配信用債,較春節前一周增加凈買入139億元;利率債凈買入自春節前一周已轉正至35億元;同業存單較春節前一周凈買入規模增加182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結合今年以來銀行大規模發行以混合估值法相關理財產品來看,目前銀行積極購入流動性好、負債久期短的信用債和同業存單或是在為這類新產品建倉。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混合估值法相關理財產品迎來發行小高峰。中金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今年新發行封閉理財產品共415只,規模總計3116億元,其中392只為混合估值法理財,規模合計2930億元,混合估值法理財占比高達94%。
今年新發行的混合估值理財特征相對明顯,以風險等級低、短期限、業績基準高為主要特點。
不過,從募集情況來看,盡管近期混合估值法在宣傳力度上有所增加,但實際募集比例(實際募集規模/計劃募集規模)仍偏低,平均僅為13%左右。絕大多數產品實際募集規模在10億元以下。
鏖戰權益類理財
對于銀行而言,今年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理財贖回潮后,“保本”預期破滅讓銀行理財客戶信心動搖,另一方面,A股今年修復預期較強,可借勢A股復蘇行情,發力權益類、混合類理財,提升產品收益率。
從國際經驗來看,全球頭部資管機構中,銀行系占據重要地位。但在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子公司受限于投研能力相對較弱,權益類資產理財產品并不多。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2022年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9萬億元和0.02萬億元。
根據choice數據,2018年至2021年,銀行理財權益資產占比分別為9.92%、7.56%、4.75%和3.27%,整體呈下降趨勢。
舊動能既已趨緩,新動能接棒迫在眉睫,權益類理財產品今年已是銀行必爭之地。事實上,已有機構開始加倉權益類投資。民生理財相關產品負責人在四季度權益報告中表示,2023年股市具備長期的配置價值。從結構和風格上,均衡配置,成長行業里,高景氣細分行業還是存在不少,比如軍工航空裝備、智能汽車產業鏈、風電、數字基建、機器人等,2023年的盈利預期增速會高于2022年,具備較好的成長配置屬性
銀行理財機構對后市走向也頗為看好。某股份行投資經理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中長期權益市場回報率較好,未來其所在機構仍將保持較高倉位。
從產品選擇上,他認為,應綜合考慮經濟復蘇因素。如若經濟復蘇力度較強,地產修復較好,以周期股為代表的順經濟周期板塊配置機會更好,如若經濟復蘇力度較弱,則科技類等前期經歷較大幅度調整的板塊會有更好投資機會。
青銀理財認為2023年需格外關注大消費板塊,有望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迎來困境反轉。一方面,相關行業經過近3年的疫情沖擊,具備了較低的復蘇起點,沖擊帶來的行業出清使得競爭格局更加明朗,強者更強。另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特別是12月以來,關于消費的積極信號頻繁釋放,助企紓困舉措頻出。在今年外需減弱、當前國內投資下降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支持消費對經濟增長尤為重要。
不過,對于理財機構而言,贖回潮后的挑戰與壓力仍然很大。“提升投研能力、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體系,是理財機構在中長期破解理財產品贖回壓力的有效方式。”中金團隊認為,如果理財機構并未得到母行有效的資源投入支持,且資管文化建設不及預期,可能會進一步壓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表現,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意愿。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