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開始,生物醫藥投融資市場降溫明顯,直接影響到生物科技企業的研發再投入,而與藥物研發景氣度息息相關的醫藥研發生產外包(CRO/CDMO),行業的高增長態勢還能否再持續?
(資料圖片)
近日,在第三屆紅杉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該問題也引發討論。
行業增長還未到天花板
近期,A股中的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一季度業績陸續披露,以營收規模居于前十的企業為例,沒有一家企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可以達到50%以上,這有別于以往。
其中,有六家企業2022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低于2022年全年增速,分別是藥明康德(603259.SH)、凱萊英(002821.SZ)、博騰股份(300363.SZ)、皓元醫藥(688131.SH)、昭衍新藥(603127.SH)、睿智醫藥(300149.SZ)。
而博騰股份、皓元醫藥、睿智醫藥這三家企業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甚至出現下滑,分別同比下降20.37%、25.83%、401.63%。
上述企業一季度凈利潤增速放緩背后,部分主要跟新冠項目收入減少有關。不過,生物醫藥投融資市場的寒意,或多或少也會影響醫藥研發生產外包公司的訂單獲取。
如藥明康德一季報中的生物學業務實現收入5.8億元,僅同比增長8.3%。該業務主要是提供全方位的生物學服務和解決方案,涵蓋新藥發現各個階段及所有主要疾病領域。2022年全年,該業務還處于兩位數增長。對此,公司解釋稱,早期業務受全球投融資環境影響增速相對放緩。
當下,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的增長是否面臨天花板?
在第三屆紅杉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凱萊英醫藥集團聯席執行官楊蕊表示,中國制藥行業正在經歷的資本寒冬,對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干擾,使得行業出現了調整,但行業調整后會走向分化,那些真正有技術或者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仍然會迎來更強勁的發展勢頭。
晶泰科技董事長溫書豪表示,歐美巨頭藥企們還在增加研發投入中,這會繼續推動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蓬勃向上發展。醫藥行業的發展雖然短期內會受到市場影響,但從長遠看,行業屬于剛需性產業,追求生命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醫療技術迭代升級發展,會推動醫藥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會給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帶來新的藍海發展機會。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這種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出現,引發了資本對醫藥的關注,醫藥行業創新出現了新的需求,帶動了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的增長。但與疫情前相比,整個行業還處于良性增長態勢中。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的企業體量還不夠大,目前仍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在國際上才能掌握話語權。”昭衍新藥副總裁、臨床事業部總經理顧靜良說。
新增長點在哪
在上述峰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與國際相比,在人才、技術、成本控制上,我國的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競爭優勢仍很突出。
在顧靜良看來,當下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很難出現“內卷”,原因在于進入門檻很高,對人才、資本、儀器設備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個行業跟賣咖啡還是不一樣的,進入這個賽道,需要突破很多門檻。”
但是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們如何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行業新增長點又在哪?
“企業不要只局限于在國內市場發展,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朝著更大的舞臺即海外市場發展,因為后者對醫藥研發生產外包的需求更大。”顧靜良說。
近年來,在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下,我國創新藥在加速上市,但整個銷售規模尚小。有數據估算,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可能在五六百億元范疇。藥品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的特點,而銷售規模過小,會影響到藥物回報,進而不利于整個醫藥行業創新。因此,如何推動國產創新藥“出海”、拓展國際市場,變得更為迫切。這對于醫藥研發生產外包行業而言,同樣是發展機會。
“我們能不能幫助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開展臨床試驗,為它們制定可靠的全球臨床試驗方案,助推它們企業順利‘出海’,這值得關注。同時,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自身也需要提升能力。”Novotech中國區總經理劉寒松表示。
“隨著大家談‘出海’,怎樣才能讓創新藥企的產品順利‘出海’?除了幫助制定合理的臨床試驗方案外,在藥物早期研發階段、藥物靶點選擇上,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賦能,因為這也關系到后面的臨床試驗方案是否會成功。”集萃藥康CEO趙靜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