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急轉直下,開發商紛紛謀求新賽道,綠地控股(600606.SH)將目光投向了傳統能源產業。
5月29日,綠地披露了能源產業轉型發展的最新進展,明確將能源產業作為“新賽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地方面表示,通過做強能源戰略采購、儲備及保供平臺功能,拓展上游資源及下游客戶,提升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等,其業務規模和業務能級都得到了較快發展,2023年收入及利潤增幅有望達到50%。
(資料圖片)
對綠地來說,能源并非一個陌生的領域。早在2009年,在上海市政府及市經信委的支持下,綠地旗下開展能源貿易業務的綠地能源就開始承擔上海市電煤保供的重要任務。多年來,綠地能源為華能、上電、申能等3家發電集團10余個發電廠供應優質電力煤炭,年保供量超過500萬噸。
2022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發《2023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方案》,把綠地能源作為上海市的戰略性采購平臺,納入國家發改委統調電廠系統成員企業,并在全國煤炭交易中心平臺錄入上下游合同。綠地能源也由此成為國內除上游煤礦企業及下游電力企業之外,僅有的電煤保供平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來有不少房企在開辟新賽道時進入了能源行業,包括碧桂園、保利、萬科、萬達、新城控股等超10家房企,均布局了新能源領域,且較多聚焦于新能源領域開發、建設等,榮盛發展更是打算將控股股東手中的鋰電資產注入上市公司體系。
不過,目前專注在傳統能源的綠地,并不直接參與能源的開發利用。有接近綠地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綠地的能源業務主要是能源貿易、物流等,做中間環節。
據綠地披露,該公司的能源板塊主要從事煤炭、油化工產品的貿易業務,經營模式主要以批發及訂單制的銷售為主,通過采購與銷售價差獲取利潤。
能源業務也曾是綠地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14年,綠地總收入約2620億元,能源及相關貿易產業營收超1300億元,占比近50%;同年,房地產開發主業才剛突破千億規模,實現約1122億元。
此后,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進入寒冬,煤炭、石油、化工品等價格的斷崖式下跌,能源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綠地也開始對能源板塊進行調整,收縮了高風險業務規模,基本停止了化工品貿易,保留了部分穩定和低風險的煤炭貿易,油品業務轉向發展零售業務等為主。
2015年,由于主動大幅收縮能源產業規模,綠地全年實現經營收入同比出現了21%的降幅,而剔除能源產業的因素后,其他產業經營收入則保持了同比9%的增長。自此,能源板塊在綠地的業務中所占的比重逐年縮小。
2016年-2021年間,能源板塊的業務規模常年保持在100-200億元之間;同期,房地產主業的貢獻則從1400億元逐年上漲至約2000億元,綠地整體的營收規模也突破了4000億元大關,在2022年實現4355.2億元,而能源及相關產業在其中的占比約3.3%。
如今,房地產歷經深刻調整,處于行業轉向的陣痛期,綠地也把握住時機推進老業務的新發展,在提升能源平臺能級的同時,還要打通上游資源、拓展下游客戶,以擴大產業規模。
據綠地方面披露,2023年以來,綠地能源通過擴大與中煤能源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及晉能、陜煤、內蒙古各煤礦的中長期業務合作,年煤炭采購量已逐步增加至1500萬噸;在客戶拓展方面,除繼續鞏固上海地區已有的保供客戶外,還開拓了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其他省區的客戶。同時,綠地還將提升煤炭倉儲基地、交通運輸等配套能力。
2022年,隨著房地產行業下行、銷售低迷,綠地的兩大主業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房地產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926.5億元,同比減少6%;基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095.4億元,同比減少32.7%。
與眾多房企一樣,綠地也在2022年遭遇了流動性危機。去年5月,綠地先是對一筆6月到期的美元債進行了展期,此后依靠兩大國企股東提供的15億元借款順利兌付了一筆8月到期的美元債;同年11月,綠地對9只境外債進行了整體展期,共32.41億美元,獲得持有人通過,以此緩解了短期內的流動性壓力。如今隨著房地產市場弱復蘇,2023年一季度,綠地實現銷售金額272億元,同比降幅收窄至12%。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