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國際應急醫療隊伍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在全國40支國家醫療應急隊伍中,有5支隊伍成功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應急醫療隊的認證,而達到這一認證的全球總數為37支。
7月3日,國家衛健委就“醫療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公布了這一最新數據。具體而言,這40支國家醫療應急隊伍中,有32支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類,有5支是中毒救治類,還有3支是核輻射救治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年的新冠疫情再一次體現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重要性。郭燕紅表示,目前,國家衛健委正在推進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下一步還將建設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同時還要進一步擴充中毒救治基地,通過基地的建設,構建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大國家醫療應急隊伍的建設。
“到‘十四五’末,我們計劃將國家醫療應急隊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郭燕紅說。
此前,“布局建設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已被寫入今年年初國家衛健委印發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國計劃建成 20 余支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同時實現隊伍的機動化、攜行化和自我保障化,滿足國家和區域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需要。
加強信息監測和應急值守,是為了確保 “快反應”。郭燕紅表示,“醫療應急工作第一是突出快,第二是突出有效,高質量。”
在她看來,國家醫療應急隊伍是為了處置重大突發事件準備的移動醫院,說是隊伍,其實它是一個移動醫院。有的是車載式的,也有的是帳篷式的,每支隊伍都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救治體系,可以有門診、住院、手術、檢查檢驗,有的還有重癥單元。
“到了現場,隊伍展開以后相當于一個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可以在沒有任何其他支援的情況下,獨立承擔醫療救治任務,這就是我們國家醫療應急隊伍的功能和目標。”郭燕紅說。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前述5支獲WHO國際應急醫療隊認證的隊伍之一,也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時,地處震中最近的大型公立醫院。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介紹說,在醫療救援過程中,特別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后,緊急醫學救援常常包括三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首先是現場緊急醫學救援,二是前方醫院已經被毀損,所以需要由賬篷醫院醫學處置,后面再把他轉運到后方醫院進一步救治。
據李為民回憶,汶川地震發生時,當時感受的最大挑戰就是醫療救援物資不足。但經過多年部署,已針對前述三個階段進行相應的醫療物資儲備。
目前,該院醫療物資儲備實現了兩個“半小時”——對緊急醫學救援需要的常用物資、設備和應急快速反應分隊所需要的物資采用實物儲備,能夠在半小時之內將模塊化、集成化的儲備物資迅速裝車啟動,滿足現場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的快速啟動需要;對于醫院和醫療隊不是常規使用但是又有效期管理的物資,采用合同的儲備方式,由華西醫院與本地大型供應商簽訂了協議,要求他們在半個小時內將所有的物品送達。
為了進一步提高各省緊急醫學救援能力,郭燕紅還提到,“十三五”末,國家衛健委與國家發改委一同推進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目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已經實現了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項目的全覆蓋,每個省份都依托一家省域內綜合實力強、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和技術水平高的公立醫院作為基地的建設單位;基地的建設不僅醫療能力要強,同時針對本省份突發事件的不同類型有所側重。
郭燕紅認為,在醫療應急過程中,基地和隊伍一同形成了國家突發事件醫療應急工作的“核心力量”。而與此同時,基層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由于我們基層的醫療機構往往離現場比較近,對一線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突發事件發生以后,第一時間響應和趕到現場的往往是基層的醫療應急力量。”
國家衛健委信息顯示,目前,國家、省、市、縣各級醫療應急隊伍一共是6500多支,其中縣區級就有4516支,多數隊伍按照突發事件處置的需要配備了相應設備、物資以及通信和后勤裝備,能夠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