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胡同長大的80后建筑設計師宋壯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打量北京。他游蕩胡同,傾聽其中的日常生活與嘈雜聲浪,在街頭巷尾拍下有意思的民間書法,坐在馬路邊看人來人往,或是去到郊區,尋訪被遺忘的歷史文物遺跡,一次次行走讓他生出很多有趣的疑問。
2016年,宋壯壯與同樣是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的李明揚共同創立設計工作室“帝都繪”,他們尋找數據,制作出一個個豐富、生動又專業的圖像。這些可視化的城市公共知識熱帖,使得“帝都繪”頻繁出圈,讓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能夠全面而深入地洞悉城市的細節。
【資料圖】
最近,“帝都繪”接連發布兩個熱帖,一是《北京文物地圖》,另一個是《帝都公園大全》,以數據庫和圖表的方式回答了兩個疑問:北京到底有多少處文物遺跡,又有多少座公園。
相比“帝都繪”過去所做的可視化內容,與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CHP)聯合發布的《北京文物地圖》其實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這份數據不只是可以看,更可以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城市專題開放數據庫·北京文物地圖》正式發布,宋壯壯在朋友圈說,這是“一個毫無產值但(自己)內心深處非常看重的項目”。
“帝都繪”的許多作品和項目,都是基于數據完成的。但他們發現有些數據庫不好用,開放程度有限,整合性低,更新不及時,一些關鍵信息也難以獲得。宋壯壯與團隊積累了不少搜集數據的經驗,完成了一些關于北京交通、城建、自然、文化和人文等數據的收集工作,“很多都是從零做起,自己去搭建數據庫。”
他們整理了很多看似并不核心、但相當有價值的數據。比如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北京近70年的溫度與空氣質量指數變化、北京水系與山峰地圖、北京天際線構成、北京街頭滑板地圖等。整理《北京文物地圖》的契機,則來自今年年初在中華世紀壇的一場展覽。以這場展覽為起點,“帝都繪”開始制作北京文物地圖數據庫。
百余名志愿者參與
要建立北京文物數據庫,對不到十人的“帝都繪”核心團隊來說,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海量的數據收集背后,意味著繁瑣的編輯與整理,耗時長,且細碎。
“這次的數據庫不是我們自己做的,而是一次眾創的結果。”宋壯壯說,他們借助共享文檔在今天的廣泛運用,發起招募書,迅速獲得300多位志愿者的報名與響應。
共享文檔曾經在信息救災、基層資源整合上發揮巨大作用,無論是2021年鄭州暴雨時期的“待救援人員信息”整理,還是2022年上海全城靜態管理期間共享物資信息等,共享文檔的存在,讓許多人通過云端服務器實現異地、同步更改文檔,實時更新,廣泛而及時地發揮社會功能。
宋壯壯所用的共享文檔,是他的一位同學開發的空間數據協同工具——Maptable。這個工具不僅能共享表格與文檔,也可以落實在地圖上,使《北京文物地圖》的線上協同工作更加便利。
最終參與到這次數據庫搭建的志愿者有一百多人,年齡中位數在28歲,職業多元,共同點是都熱愛文博與歷史。“帝都繪”團隊負責組織,志愿者被分配為不同的小組,有的負責文保單位的文字工作,有的做普查登記、歷史建筑的文字整理,有的負責收集整理圖片。
百人團隊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持續不斷地遠程協同工作。這種去中心化的眾創模式,使大家貢獻各自的知識儲備與能力,也在協作中相互拓寬視野。
“中國對文物古跡感興趣的人很多,這個群體很大,因為它涉及了歷史、文化、旅游、藝術、建筑等領域。”宋壯壯說,這次眾創,他真實接觸到很多文物古跡愛好者,“很多人說,通過這個項目去了很多新的地方,大家一邊調查,一邊討論,加深了對文物的認識和思考。”
《北京文物地圖》發布一個月后,“帝都繪”聯合四合書院組織了一場線下見面會,幾十位年輕志愿者相聚在夏日的夜風中,熱烈地討論著城市遺產保護,談論文化與歷史。古老的四合院里,年輕人自由暢談理想的場景,成為宋壯壯難忘的一幕。
“我們共同完成了一個作品,這是真實世界的創造。”宋壯壯說,百人規模的眾創模式的探索,成了與數據庫成果本身一樣重要的事情。這種產出,讓所有參與者都很有成就感,還有在校生把這次眾創寫進自己的簡歷。
截至目前,《北京文物地圖》數據庫共收錄了3700多個不可移動文物點位和1012棟歷史建筑,未來還會不斷糾錯與更新。
數據的力量
《北京文物地圖》看上去是一份簡單、理性的表格,但未來的可能性卻指向無限。
“對市民來說,這是一份文物地圖。對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全樣本的數據庫。對文旅企業來說,可以依照這些數據做更多商業項目開發。”宋壯壯說,在不同使用者手中,數據庫會衍生出很多應用,發生諸多化學反應。
北京是全國文物數據庫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但限于文保單位的不同級別,北京16個區的數據維度不同,很難統一成一份完整的表格。而很多文物的特殊性,使得定級與保護都很難用統一標準。比如長城和故宮雖然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故宮是點性形式,長城則跨越中國各省,屬于線性形式,在文保體系中的標注、定級和保護就顯得更為復雜。
《北京文物地圖》包含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兩個子庫。不可移動文物涵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各區文物保護單位和普查登記文物共4級,每一處不可移動文物都包含保護級別、時代、類型、地址、坐標、批次、開放信息、官方平臺、簡介、照片等數據維度,并注明參考資料。
他們基于普查登記文物的官方資料進行數據整理,可以通過坐標接入地理空間系統,直觀地看到文物所在地。而所有圖片則來自志愿者的實地拍攝,避免版權問題。
宋壯壯也為《北京文物地圖》貢獻了他多年游蕩北京的諸多收獲。他在京石高速路邊拍到清雍正年間的南崗洼橋,這座五孔石拱橋是1991年在高速路施工時出土的。他站在古橋邊,看著高速上的汽車飛馳而過,那是一種奇妙的歷史連接。
一群年輕人為北京文物數據整理所發起的眾創,讓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理事胡新宇深感欣慰。他曾在2016年發起“老北京遛彎兒計劃”,招募志愿者去胡同遛彎兒,拍照、訪談、做記錄,把北京老城區的變化進行數據和文字的保留。
有了確切的文物數據,人們才會發現,北京竟然還有這么多神奇又不為人知的地方。對研究者和保護者來說,則能更清晰地洞悉文物的狀態。
胡新宇曾到京都探訪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他發現,京都也做了町屋的數據庫。日本町屋是數百年前由工匠以傳統精細木工手藝建成的,這些始于17世紀的木質建筑,因無人居住,疏于管理,每年正以2%的速度消失。有町屋數據庫的支撐,人們才會意識到文物遺產的消亡速度,投入更加迫切的關注。
作為一個眾包數據庫,《北京文物地圖》尚有不足,比如部分文物的坐標、開放狀態、照片等信息難以確認或獲取,部分屬性標準不夠統一,或是長城這樣的線性文物暫時以點標注,難以準確表達文物分布。宋壯壯表示,這份數據庫后續還將繼續完善、修正。未來,他們也會做一些應用案例,讓更多人從中獲益。
在另一篇“10萬+”的《帝都公園大全》里,宋壯壯依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22年發布的公園名錄,將北京1050座公園分成13個類型,做成地圖式、坐標式的帝都最全公園圖鑒。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