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生的標準是什么?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曾表示:“在每一個病人心目中都有一桿秤, 好醫生首先醫術、醫德過硬,還要具備人文的情懷,在病人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要治療他的心病,我覺得這才是好醫生。”
也有患者表示,自己雖然不懂如何評判一個醫生水平高不高,但是可以看有沒有很多人排隊找他看病做手術,每天看病做手術忙不過來的醫生應該是好醫生,門診手術量與醫生的業務能力一般來說成正比;如果哪個醫生沒什么人找他看病做手術,那一定是有問題。
(資料圖片)
雖然好醫生的標準很難量化,但對于患者而言,好醫生的標準很簡單,除了要有最基本的醫德之外,歸根結底是能不能治好病。
要培養能治好病的醫生并不容易,即便是經過了近十年的嚴格醫學教育,但大部分醫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也不是馬上就能治病救人,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
還有的醫生,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搞科研經費,發了很多文章,名頭很大,但是看病或者手術技能一般,甚至很差。這種醫生也不是患者需要的。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醫生那么多,但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醫生資源依然非常稀缺的癥結所在,是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空空蕩蕩的原因。
要解決醫生不會看病的問題,一方面是要有一個良好的醫學教育、醫生培養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醫生人才評價機制。
會做科研就是好醫生嗎?
在醫生群體當中,有些人不僅在手術方面有極高的造詣,而且也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大量的原創成果,被稱為“醫生科學家”,但這樣臨床和科研都強的醫生在中國鳳毛麟角。
葛均波坦言:“不同醫院對醫學人才的需求不一樣,大型三甲醫院承擔了更多科研任務。現在很多醫院要求醫生既會看病,又會做科研,實際上沒有必要,日常看病的醫生沒必要都需要達到兩者兼顧的水平。對縣級醫院而言,看好病更重要。”
在國內,臨床醫生做科研,似乎是一種常態,也是國內人才評價和晉升的重要指標,想要改變這點需要從考核機制入手。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多家三甲醫院主治醫生以上級別的醫務人員方面了解到,科研幾乎成為大家共同的“任務”。
“要說好醫生的標準,肯定還是臨床好,科研也要有。”一位三甲醫院科室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我認為科研應該是自愿的,不能強制,因為不是所有醫生都適合或者熱愛做科研,有些人他就擅長看病。”
另一位三甲醫院的主治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己有時即便沒有科研經費,貼了錢也要搞科研,自己買試劑、買耗材、買動物,就是因為醫院晉升與科研成果緊密掛鉤。科研成果已經成為評價醫生的一個重要指標。
還有一位三甲醫院的主治醫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醫院也沒有強制我們做科研,但是別人都在做,你不做,不是顯得太另類了?”
不少醫生承認,很多科研明知道是轉化不了的,但還是要弄,結果就是誕生了很多所謂的“僵尸專利”。
“其實各行各業的科研都是這樣,CNS文章一大堆,有多少能轉化的?”上述三甲醫院主治醫生說。
醫生臨床技能本行不能扔
一位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醫生還是應該以臨床技能為主,不能一味去搞基礎研究,大三甲醫院如果要搞科研,也要面向解決臨床問題的科研,基礎研究交給專門實驗室的人。”
他還表示,現在很多醫生去搞基礎科研,與評價體系有關,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很多醫生名頭很大,搞了很多細胞基因研究,發了很多文章,但是看病和手術一般,甚至很差,不在少數。”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認為,臨床與科研是相互促進的,臨床為科研提供研究的方向,科研為臨床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新的方法,提高臨床醫生的分析能力,可以改變臨床醫生的思維方式。臨床科研、臨床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更好地解決疾病的治療問題。
他建議,一方面應該區分臨床型和基礎科研型的論文,并以此來作為是否計入醫生晉升考核的標準,這樣才能驅動有利于臨床的科研;另一方面,也應多鼓勵醫生提升臨床研究方面的技能,例如多寫病例報告和技能分析,并作為考察醫生臨床能力的指標。
一位三甲醫院教授也同意應該讓醫生花更多時間在臨床科研方面。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醫生的工作很多時候都是需要科研思維的,要用科研證據來指導臨床,但很多人把搞科研認為就是養小老鼠、做細胞培養,這是不對的,應該把更多時間花在做臨床科研上。”
“醫生搞科研發論文是好事,但要符合現實規律,不能提不切實際的要求,逼著醫生為了晉升去發一些無用的論文。”一位專家表示。
而一些對科研毫無興趣的醫生,有時為了應付發文章,甚至會上網“買論文”,這催生了買賣論文的“奇葩產業鏈”。醫生、“論文工廠”、雜志“流水線”般地制造出了大量垃圾論文。據網絡統計,中國醫生群體每年發表的論文高達數十萬,但高質量、有影響力的論文極少,這也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損失。
但熱愛做科研的醫生仍然應該受到鼓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竇賢康院士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計劃明年進行試點,加大臨床醫學科學家資助力度,為愿意做科研的優秀醫生單列一個賽道,增加杰青名額。
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科研與學科建設部主任林桂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充分考慮臨床醫生工作內容和成果的特殊性,增加對成果考查的維度,提高專利、成果轉化、指南等相關產出占比,而不僅僅是考察論文的數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