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首批18家企業上市,標志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注冊制下創業板新上市公司總市值已突破3萬億元,占板塊整體市值超過26%。其中,市值在100-500億元的的達到50家,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達到4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年來,創業板功能日趨完備,創新成長特色更加鮮明,在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優做強。
“隨著新股的不斷擴容和成分股的市值增長,創業板現已成長為了一個具有1300余只個股、總計流通市值12.21萬億人民幣的巨大市場,板塊內部交投活躍。”富國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創業板ETF增強基金經理王保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增強創新企業上市的可行性
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創業板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發展至500家,數量占比近四成,總市值超3萬億元,占板塊整體市值超25%。新上市公司中,近9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超5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
在業績方面,截至8月23日,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21.27億元,同比增長15.04%;超460家注冊制下新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95%;超220家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近50家凈利潤增幅大于50%。廣聯航空、萬凱新材、蘭衛醫學、瑞豐新材、湖南裕能等20余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過100%。
“實行全面注冊制后,大量創業創新企業在創業板順利上市,有效服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華安基金總經理助理、華安創業板50ETF基金經理許之彥說。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也表示,2020年試點注冊制以來,啟明創投支持了2家投資企業登陸創業板,覆蓋了醫療健康和科技兩大領域,這兩家企業具備共同的特點就是符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且在各自領域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
“創業板注冊制下,我們看到企業上市的市場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時,企業上市引導也更加傾向于核心創新技術和創新服務模式,從而促進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此外,注冊制也提升了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對于公司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胡旭波說。
胡旭波認為,創業板對于IPO企業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市場的包容度,提高了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企業上市的可行性和效率;同時投資人基數更大,市場活躍。對于整個創新市場的正向循環有很大助力。
“創業板注冊制塑造了更加包容高效的創新支持市場體系,尤其是包容性多元化的上市標準,進一步突出了板塊特色與投融資活力,吸引了更多優質的創新企業,為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委員、全球投資銀行管理委員會主任馬堯對第一財經說。
奔赴創業板
“創新”一直是創業板的鮮明屬性,改革后的創業板堅守“三創四新”板塊定位,把支持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培育壯大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第一財經統計顯示,注冊制下,創業板公司家數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公司家數合計227家,占比45%。
在“低碳經濟”方面,截至2023年8月23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共計171家,占比13% 。同時,創業板吸引了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企業上市,上市公司家數達到328家,占比25%,有力促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之初,深交所即明確,原則上不支持農林牧漁業、采礦業等12項行業申報上市,通過設定“負面清單”傳遞“清晰導向”,積極服務符合板塊定位的“三創”“四新”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上市融資的目標。
注冊制實施三年來,深交所一方面強調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明確評價的量化指標,從創新性和成長性等維度制定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等評價指標。另一方面強調兼容性和靈活性,對不同行業領域的企業設置不同的標準,同時對符合特定條件的企業設置了部分指標豁免適用的規定,更好服務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
比如,不再將“不存在未彌補虧損”作為申請上市的硬指標,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吸引了多家創新創業企業奔赴到創業板市場。
擬上市企業可視自身情況,靈活適用“預計市值+凈利潤+營業收入”或“預計市值+營業收入”等上市條件。
截至2023年8月23日,創業板注冊制下新申報企業中有69家企業以“第二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申報,21家已注冊生效,其中20家企業已經上市。
研發投入持續加大
注冊制也使得創業板的創新特色更加彰顯,以研發投入為例,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公司研發投入持續加大。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創業板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分別為0.87億元、1.12億元和1.35億元,復合增長率約為25%;研發強度超過5%的公司分別有613家、619家和697家,家數占比持續上升,分別為47.2%、47.7%和53.7%;有兩百余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三年超10%。
2022年,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達到382家,其中,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欣旺達等8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20億元,寧德時代研發投入更是高達155.10億元;陽光電源、先導智能、樂普醫療等10家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在10億-20億元。
創新的本質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創業板在人才與資本之間搭建起堅實橋梁,廣聚創新創業型人才,有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精準對接。
截至2022年末,創業板匯聚了一支超53萬人的研發隊伍,平均每家創業板公司研發人員超過420人,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均值超17%,其中248家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過30%。
在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截至2023年8月23日 ,創業板公司擁有專利數量31萬余項,平均每家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超260項,其中不乏擁有千余項核心專利技術的創新標桿企業,如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欣旺達、中集車輛等。其中,注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累計擁有專利數超5萬項,平均每家擁有專利數130余項。
研發力度的強弱與業績高度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研發強度前100名的創業板公司,在2022年的平均營收增長率達7.97%;連續兩年(2021-2022年)研發投入超5億元的創業板公司,在2022年的平均營收增長率達41.84%,均顯著高于板塊平均水平。
其中,億緯鋰能、當升科技、中偉股份等公司連續三年(2020-2022年)研發支出超1億元,營收復合年增長率超80%,成為各自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知名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