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8日電題:貴州多地以生態文明引領鄉村振興觀察
(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向定杰
開門見山,推窗見綠,氣候宜人。盛夏時節,多彩貴州一派旖旎風光。
近年來,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貴州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一幅繪就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彩畫卷正徐徐展開。
記者日前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劍河縣調研時發現,這些典型的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已成功從“生態扶貧”邁向“生態富民”階段,綠色紅利不斷釋放。
雷山縣望豐鄉三角田村海拔約1200米,壟壟茶樹聚成一道道綠浪隨山勢起伏,層疊滴翠,盡顯高山云霧茶的曼妙。
在茶園不遠處,貴州雷山云尖茶業實業有限公司的加工廠房內,數名工人正在制作夏秋茶。“以往茶葉采摘5月就基本結束了,現在我們可以做到9月。”公司董事長楊春艷說,茶葉下樹率的提高意味著村民收入增多了。
據了解,雷山縣有戶籍人口16.4萬人,全縣茶園面積去年底達到16.3萬畝。39歲的三角田村村民方啟琴家里種了3畝茶,每年春茶上市期,能獲得2萬多元收入。
“我除了采茶青,也到工廠上班,幫忙制作銀球茶。”方啟琴說,通過培訓,自己一分鐘能制作7個銀球茶,一天掙個三四百元工錢沒問題。
生產方式在轉變,生活方式也在轉型。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是貴州第一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來到村中,只見家家戶戶庭院清雅別致,“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令人賞心悅目。柳川鎮黨委書記劉一萍說,這是美在農家、富在庭院。
“我在院子里種了小蔥、豌豆角,還有其他蔬菜,吃不完的我們還拿到市場去賣,一年能增加上千元收入。”村民劉德芳笑呵呵地說。
加禾村黨支部書記劉守武介紹,全村208戶795人,人均耕地3.73畝,人均林地10.74畝。目前村里打算與云南一家多肉植物種植企業合作,建設多肉植物育苗基地,開展多肉植物文創制作,在提升村莊“顏值”同時,進一步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在未來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努力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至關重要。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霞表示,貴州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荒坡變成“黃金地”,為后發地區探索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