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以往的“圈地運動”,今年保險行業出現了“別樣的風景”。截至6月30日,年內已有1418家分支機構被撤銷。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撤銷分支機構,一方面是因為關停部分業務量小的分支機構能夠降低險企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一些數字化平臺提供了更高效的線上金融服務,加之“80后、90后”群體更傾向線上消費,消費者對線下保險機構的需求明顯下降。
線下保險網點加速撤退
(資料圖)
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共有971家保險分支機構退出市場,而這一數字在2021年增至2197家。2022年以來,線下保險網點更是加速撤退,截至6月30日,年內已有1418家分支機構被撤銷。
從凈退出數量來看,截至6月30日,今年新設立的機構數量僅有483家,以此計算,上半年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凈退出935家。而2021年全年,險企分支機構凈減少數量為448家。相較而言,今年上半年退出的數量就已接近去年全年的兩倍之多。
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數量持續減少,龍頭險企最具代表性。以中國人壽為例,2020年末,中國人壽擁有覆蓋全國的分支機構及網點數量約2萬個;到了2021年末,數量降至約1.9萬個。
9月23日,青島銀保監局官網發布了《青島銀保監局關于撤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即墨支公司七級鎮營銷服務部的批復》《青島銀保監局關于撤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即墨支公司通濟辦事處營銷服務部的批復》《青島銀保監局關于撤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即墨支公司龍山營銷服務部的批復》《青島銀保監局關于撤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膠州支公司三里河辦事處營銷服務部的批復》《青島銀保監局關于撤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萊西支公司武備鎮營銷服務部的批復》等一系列撤銷營銷服務部的批復。
一位國有大型保險公司的高層表示,最近兩年,保險公司出現了分支機構撤離潮,而且今年大家撤退的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據了解,具體從地域來看,所撤分支機構多集中于三四線城市或是偏遠區域;從分支機構類型來看,被撤銷的機構主要以營銷服務部為主,其次為支公司。
作為保險公司深入縣域和基層市場的“毛細血管”,營銷服務部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一位業內人士稱,“越是下沉市場、低級別的分支機構就越可能被撤銷。”而且,近年來,隨著保險公司業績承壓,分支機構越多,意味著企業承擔的經營成本越大,而低級別、下沉市場的分支機構,相比之下更難產出效益,容易變成被裁撤的對象。
數字化轉型、降低成本是主要原因
一些壽險公司分支機構負責人表示,保險公司裁撤機構的主要原因就是現行業績承壓以及對預期業績不看好,通過關停部分業務量小的分支機構能夠降低運營成本。而現在保險消費群體主力軍逐漸由“70后”轉至“80后”“90后”,年輕群體更傾向網上消費,進一步擠壓了線下機構生存空間。
從被裁撤機構本身來看,緣何頭部保險公司大量撤銷營銷服務部?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稱,營銷服務部的主要功能就是進行保險產品銷售。頭部公司撤銷營銷服務部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互聯網保險快速發展使得營銷服務部這類實體機構受到很大沖擊。而且由于人身保險產品標準化程度比財險高,更適合互聯網渠道銷售,因此對壽險公司的沖擊更大。其次,今年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之下,保險業相對低迷,進一步推動這些頭部公司撤銷營銷服務部。
同時,李文中指出,支公司的功能相比營銷服務部更全面,除了產品銷售還包括防損、理賠等多項服務。因此,保險公司撤銷支公司考慮的因素要更多。導致中小險企砍掉大量支公司的主要原因還是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和當前行業發展狀況。除此之外,保險公司根據市場變化進行業務地區布局調整也是原因之一。
線下網點不會被完全取代
保險網點大規模撤退背后,難以掩蓋的是保險企業獲客難、營收增長慢的現實困境。業內普遍認為,在整個行業大環境下,2022年險企分支機構的撤退潮仍將繼續,但線下網點仍是保險銷售及服務的重要渠道,不能完全被取代。保險業“線上+線下”協同的基本格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
“當前的保險科技盡管發展迅速,但(線上銷售)并不能像當面溝通交流一樣,達到全面了解客戶需求的程度;同時,保險科技也無法達到銷售人員與客戶之間的情感溝通,而這也是保險銷售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教師楊澤云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一方面,保險產品并非完全標準化的產品,更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風險狀況和財務狀況千差萬別,相應的保險需求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保險營銷人員針對客戶進行個人化溝通和定制,以盡可能滿足其保險需求,并實現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險保障。另一方面,保險不是普通的商品,簽訂保險合同達成交易僅僅是保險服務的第一步,后續的保單管理、續保、理賠等服務,仍需要線下網點的支持。此外,當前的監管規定,保險公司在住所之外的省市開展業務,應當首先設立分公司,即使互聯網保險業務,也需要具備不低于同類在售的線下服務能力。
“差異化經營、精細化管理是今后保險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太平人壽副總經理嚴智康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指出,一方面,在機構存量上要“增質”“減量”,充分調動和挖掘優質機構的生產力,同時撤并業績長期低迷的機構;另一方面,在機構增量上,要緊隨經濟發展及人口變化趨勢,在重點區域增配資源、挖掘市場潛能,科學規劃機構布局,積極尋求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方式。(整合自北京商報、AI財經社、青島銀保監局官網)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