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晚間,公司披露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 87.24 億元,同比增長 36.16%;凈利潤 6.07 億元,同比增長 16.47%。
讓人疑惑的是,這份喜人的中報發布后,公司股價竟然大幅下挫,今日盤中最低下探至 133.33 元,一度創下近兩個月新低。截至 8 月 17 日收盤,股價報收 141.96 元,下跌 3.86%,總市值 788 億元。
鈦媒體 APP 注意到,雖然公司中報業績靚麗,但是其銷售毛利率卻創下歷史新低。且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業務發展亦道路曲折。此外,公司業績增速同比去年上半年放緩,而控股股東還在中報之前開始減持。業績增長,毛利率卻創新低
(資料圖片)
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實現增長。對此,公司稱,得益于競爭力持續增強、產品結構和梯隊進一步完善,近年來公司訂單儲備快速提升,未來訂單獲取空間顯著擴大,為公司業務持續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據悉,公司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網聯服務三大業務。其中,公司主打的智能座艙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62.51 億元,增幅為 18.57%,不過該業務營收占比同比下滑至七成左右。
智能駕駛業務上升速度較快,營收為 18.39 億元,增幅超過 86%,占總營收比重已超過 20%。對此,公司表示,由于高算力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已在理想汽車、路特斯、上汽等客戶的車型上配套量產,同時更多輕量級、高性價比智能駕駛輔助方案獲得多個項目定點,即將實現量產。而業務基數較低的網聯服務及其他業務,增長超過 3 倍,也實現 6.35 億元的營收,成為增速最快的業務。
雖然公司業績得益于三大業務發展,但是其背后的隱憂仍需注意。財報數據顯示,公司銷售毛利率由去年底的 23.03% 降至今年上半年的 20.65%,創下歷史新低。
毛利率為何持續下滑?這背后,可能是由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賽道巨頭環伺,企業之間競爭激烈。據了解,公司的競爭對手主要來源于三類。第一類如智能駕駛、汽車互聯網連接的經緯恒潤、從智能座位切入智能駕駛的華陽集團,以及同時專注于智能駕駛、智能座位配置的均勝電子、華域汽車、中科創達等;第二類如特斯拉、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他們一直在進行智能駕駛特別是自動駕駛領域產品的研發;第三類是以華為、百度、小米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也都在積極布局智能駕駛。以華為為例,其擁有 HI 全棧智能駕駛系統,而在智能座艙領域,則擁有鴻蒙座艙。
此外,近年來受經濟下行、消費者消費日趨保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走高等因素影響,下游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紅利也在不斷萎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 年— 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分別為 157.8% 和 93.4%,增速日趨下滑。就未來而言,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能很難再給玩家提供舒適的成長環境,公司發展或將面臨不小競爭的壓力。
第二成長曲線依賴英偉達
研報顯示,汽車電子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賽道已經非常擁擠。而公司寄期智能座艙領域技術和客戶資源進一步向智能駕駛領域拓展,從而打造公司的第二成長曲線。半年報顯示,公司的智能駕駛業務占比為 21.07%,同比增速高達 86.38%,并且遠超智能座艙業務增長速度。不過,智能駕駛毛利率卻較智能座艙業務要低,其毛利率僅為 17.01%,并且還比去年同期下降多達 11 個百分點。
據了解,自動駕駛系統背后離不開域控制器,而域控制器背后需要算力支撐,而算力的核心原材料正是芯片。公司一直以來都是由英偉達提供,也是英偉達在國內的第一家授權合作伙伴。一般來說,芯片廠商和配套廠商是強綁定關系,一旦切入則技術、設備等匹配度高,車企選擇英偉達則大概率采購公司的相關業務。
不過," 傍上 " 英偉達的德賽西威并非高枕無憂。由于行業快速的更新換代迫使其必須年年巨額投資。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芯片也迭代迅速,基本上達到一年一升級的狀況。而作為方案配套商,德賽西威的研發自然需要跟得上,否則就有被踢出局風險。
從研發費用來看,公司研發投入逐年增加。2018 年— 2022 年,公司研發費用由 5.24 億元增長至 16.12 億元。不過,在如此情況之下,公司整體銷售毛利率不僅沒有起色,還出現下滑趨勢。更令人擔憂的是,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智能駕駛業務上半年銷售毛利率也下滑至 17.01%。
實際上,智能駕駛的毛利大多都被英偉達拿走。以 2021 年年報為例,公司的芯片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為 91.5%。而行業數據顯示,自動駕駛芯片已經占到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的 50% 以上。換言之公司中游產業鏈的地位相當被動,如果上游的芯片斷供或者漲價,中游廠商盈利能力必然受挫。此外,終端車企價格戰也有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勢頭,一旦智能駕駛領域價格戰打響,就公司目前的盈利能力能否扛得住?而且,從存貨周期情況來看,公司存貨的周轉天數在走高,周轉效率在明顯走低。
70 倍市盈率
財報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 64.07 億元,同比增長 56.93%;實現歸屬凈利潤 5.21 億元,同比增長 41.01%。經對比可見,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收與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
而證券軟件顯示,當前公司的市盈率接近 70 倍,所屬汽車行業市盈率均值為 37.05 倍,公司估值明顯高于行業均值。或是本次中報業績增速不及預期,投資者擔心無法消化其高企的估值,進而出現股價調整風險,故紛紛出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控股股東前不久才完成大比例減持。而減持時間剛好錯開財報窗口期,披露后很快便頂格完成減持計劃。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惠州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 " 惠創投 ")因自身資金需求,在今年 7 月 11 日 -7 月 17 日以大宗交易方式累積減持公司股份 1110 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的 2%,減持均價 149.53 元,合計套現金額 16.6 億元。
而減持完成后,惠創投持股比例由 29.45% 降至 27.45%。同時由第一大股東降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 28.30% 的廣東德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德賽集團)由第二大股東升至首位。此外,惠創投還通過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出借公司股份合計 550 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約 1%。8 月 7 日,控股股東又提出轉融通計劃,擬出借不超過 1110 萬股,即不超過總股本的 2%。(本文首發鈦媒體 App,作者|翟智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