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是國內第一本球鞋文化專著,勾勒出現代運動鞋從亞文化標志到被主流文化接納,再到成熟商業化的過程。在“天價鞋”備受矚目的今天,作者師徒讓喜歡球鞋的人更多更多的信息與脈絡。作者之一黃賀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球鞋的文化內涵是無限的。
球鞋文化地位扶正的歷史進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一財經:國外關于球鞋歷史的書已經有不少,譯成中文的就有《球鞋: 潮流文化史》,兩位作者分別是時尚歷史學家和球鞋收藏家伊麗莎白·塞梅哈克、博比托·加西亞。但在《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之前,中國作者對球鞋歷史的寫作是空白,為什么沒有這方面的研究?
黃賀:《球鞋: 潮流文化史》品質非常好,我們在調研時閱讀的是原著,甚至沒有注意到國內已經翻譯引進了。此前中國至少大陸這方面出書的確極少,這是我們在出版《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前,給書起名時候對照著豆瓣,把能檢索到的書都買一遍時才發現的。而且有些署名國內作者的書幾乎是機翻出來的,或者只是簡單的圖片集,沒有像我們這樣寫的。不過,要說中國作者在球鞋研究方面是空白也不對,只是之前很多研究不以書,而是以雜志的形式呈現,比如鞋圈內愛鉆研和閱讀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或者看過著名的簡體中文球鞋雜志《Size》,這本雜志的歷史并不短,內容積累也很豐富。
第一財經:從早期開始,不管是球鞋設計、銷售還是廣告里,基本出現的都是男性身影,是不是球鞋發展史上女性參與的色彩不濃?
黃賀:可以說,尤其在本書涉及的品牌創立時,和若干鞋款較為集中的20世紀前半葉,幾乎只有男性的身影。不過,至遲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女性的參與就越來越多了。在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影響了球鞋發展的時尚大咖是女性,比如New Balance現在很多款跑鞋的設計師就是女性。
以前為什么會女性缺失呢?現代球類和體育運動基本都在一戰前誕生,發展、成熟、鞏固乃至職業化和傳播開來,基本都在二戰前,書里面涉及的運動鞋品牌基本就是在這兩個時間節點之間創立。而這兩次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的戰爭永久改變了社會,因為幾乎適齡男性都去服役了,女性不得不進入工廠和職場以填補巨大的勞動力空缺。二戰時期有一張非常著名的女權海報,就是美國工廠中的勞動婦女露出肱二頭肌,海報上的字是 We Can Do It!
而在兩次大戰前,發達國家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是很低的,她們雖然在家里操持家務也非常繁忙和辛苦,但畢竟不算一份受薪的工作。所以,在運動鞋起源和早中期發展階段,確實難覓女性身影。戰爭結束后,無論事實上喜不喜歡去工作,女性勞動參與率已經很難再降下來了。她們工作參與越來越普遍,就理所應當地有同工同酬和職業發展空間的訴求,又經過十幾年或幾十年的奮斗,才有了女性在運動鞋領域大放異彩的身影。
第一財經:現在有些新潮球鞋也與博物館聯合設計,球鞋進入博物館,是否意味著其文化內涵又進一步增加了?為什么球鞋能在時代發展中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從亞文化變成主流文化,里面可以加入街頭、運動、時尚、社會地位、階級、朋克、嘻哈、個人主義等多種符號,而不僅僅是一雙用來穿的鞋子?
黃賀:我現在認為,球鞋是一張具有無限可能的白色畫布。只要你愿意,可以任意地去定義它,從這個角度講,球鞋的文化內涵是無限的。至于球鞋文化地位的扶正,和非裔美國人開創的那部分流行文化的扶正是同一個歷史過程,比如說唱、涂鴉、打碟、寬大T恤、歪戴鴨舌帽,等等,只是后來球鞋文化發揚得更為光大。因為不是任何人都需要聽說唱、畫涂鴉,但任何人都需要在正裝鞋、拖鞋之外,讓自己的腳丫子舒服一些,也都或多或少需要參與體育活動。
李寧、安踏最接近全球流行
第一財經:在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穿國產的回力、飛躍鞋,后來還有李寧、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等比較商業化的運動品牌,至少在我這種“偽球迷”都算不上的外行看來,李寧品牌背后的故事性并不亞于匡威、阿迪達斯等品牌。但為什么書里沒有寫中國品牌球鞋的故事?
黃賀:不只是國內球鞋品牌沒寫,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國外歷史悠久,設計經典的品牌和鞋型,書中也沒有提到,比如銳步、彪馬等。這幾年我們國內以李寧、安踏為代表的一眾球鞋品牌飛速發展,設計出了很多讓人肅然起敬的暢銷鞋款,它們不僅在國內受歡迎,在國外也賣得非常好。如果這本書將來有機會再版,我們希望能把這些內容補充進去,讓內容更加完整。
第一財經:國外經典球鞋的發展壯大歷史中,有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品牌球鞋學習?中國有沒有出現全世界流行的球鞋?
黃賀:中國體育用品廠商可以學習耐克和阿迪達斯獨具慧眼、押中未來之星的經驗,去挖掘發現初出茅廬的年輕運動員,使其代言中國品牌,培養未來的粉絲群體。
李寧和安踏應該是目前最接近全世界流行這一偉大目標的兩個中國運動品牌。李寧有些設計很有影響力,也有韋德之道這樣類似喬丹系列不斷更新的簽名鞋,發展至今已有十年了。安踏在十多年前就收購了FILA(斐樂)在中國的商標權和專營權,比較早打入了運動休閑的分類。
炒鞋已經變成投資現象
第一財經:中國有自己的球鞋文化嗎?有人說中國球鞋文化就是“沖沖沖、炒炒炒”,充斥著經濟泡沫、攀比、虛榮,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
黃賀:中國其實還沒有發育出來自己的球鞋文化,或者說中國的球鞋文化并不是“有機”的——也就是與本土社會文化緊密結合的。現在出現有一代人共同記憶的本土球鞋的條件,很可能都不存在。
為什么這樣說?其實看了球鞋流行史就會明白,真正“有機”的球鞋文化是怎樣的。球鞋文化誕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非裔美國人的音樂場景下,用品(鞋子)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外在形象、社會認同,以及外界對他們的觀感牢牢地綁定在一起。后來,很多球鞋成為文化符號,是因為在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和大眾文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這些經歷和條件,我們前些年是沒有的。事實上中國人接觸到球鞋文化的時候,已經是21世紀前后了,那時歐美、日本經過三波發展,最終形成被廣泛接納的球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直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但不是給球鞋文化注入定義的家園。炒鞋并不是,也不屬于球鞋文化,那是另一個話題。
第一財經:那你怎么看炒鞋現象?為什么會出現炒鞋現象?
黃賀:坦率地講,我自己很不喜歡炒鞋現象,但我能理解它和參與到其中的人。炒鞋現象已經與球鞋文化無關,而是被視為一個經濟現象或者說投資現象了。
現在絕大多數炒鞋現象里都有兩個因素,一是人為制造稀缺性,二是利用信息不對稱,這些都不太符合我的價值觀。但在我看來,炒鞋還有一個最主要,也很簡單的原因,是特定領域下的人口紅利。雖然中國富起來的時間不長,但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大一批年輕男性,他們家庭條件好,熱愛并參與體育運動,常看NBA或其他競技、極限體育等比賽,也了解時尚潮流,對穿搭在意,可以說他們的存在構成了強大的“炒鞋”市場需求。
此外,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財務經驗并不豐富,也就是說沒有什么投資經歷。所以在自身實際需求(穿鞋)之外,就迅速衍生出來了球鞋這一投資標的。他們也同樣有投資需求要釋放,炒鞋就是很好的一課,比進入股市債市或者其他投資市場的門檻更低,也不需要再學習其他投資市場里需要的入門級別知識。對這些年輕人來說,無論賺錢與否,都能收獲經驗教訓,這是屬于他們的投資課程成人禮。
其實把前面的男性換成女性,再把炒鞋換成炒裙、炒漢服、炒JK(制服)之類的,是不是也完全成立?
第一財經:天價球鞋貴在哪里?當一雙鞋達到上萬百的價格,是否已經失去鞋子本身最基本的功能?
黃賀:天價球鞋貴在人為制造的極端稀缺性,也往往和名人搭上了邊,可能有名人參與設計、簽名背書甚至穿過之類。除此之外,要使其達到天價,請參照一切瘋狂投資事件背后的動力:泡沫化的狂熱。荷蘭郁金香泡沫已經是差不多400年前的歷史了,近的還有各種加密貨幣。
上百萬的鞋子肯定是徹底失去了鞋子的基本功能,其實十萬、幾十萬左右的球鞋,你敢穿上街嗎?輕微的磨損就是很大一筆財務損失。這種情況下,球鞋就是純粹的投資品,并且很可能是風險非常大的投資品。不是每個年輕“直男投資人”都能像上海灘某些資本大佬,花了上億元買到的古董瓷器,然后還真的拿來喝茶。
《22款傳奇球鞋的前世今生》
黃賀、草威 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湛廬文化2022年4月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