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健康作為市場最為關注的投資賽道之一,早期醫學成果轉化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而這其中,市場因素賦能的影響愈加凸顯。在8月15日舉行的第一財經2022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資本、技術、產業園區等多方,就圍繞資本助力技術成果源頭創新展開了深入討論。
多位嘉賓均表示,我國醫藥生物產業正處在從初期仿制向真正自主創新的發展黃金期,核心動力來自于科研院校、醫療機構,但政策支持和資本參與的力度都明顯提升。“進一步推動成果轉化,要明確權益分配機制,提高臨床醫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做好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的保護”。
(相關資料圖)
成果轉化價值如何評估
近年來,一系列技術成果轉移政策發布如《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衛生與科技領域成果轉化轉移工作的指導意見》等,從頂層設計上支持源頭創新。
資本等市場化要素的參與程度也不斷加深。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一級市場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融資交易數量有1577件,交易金額接近4000億,平均單筆交易金額已達2.5億。而從平均融資金額來看,生物技術和制藥為49.3億,互聯網醫療為31.8億,醫療器械及硬件為23.2億。
在圓桌論壇上,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首先發問,醫學成果轉化的環境是否成熟、成果轉化如何精準估值?
杏澤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文溢表示,從初期仿制逐漸過渡到真正的自主創新,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正處于一個黃金期,自主創新的源頭則來自于科研院校、醫療機構,“但下一步也要在權益分配機制上得以明確,讓臨床醫生更具有積極性,同時,保護好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
冪方健康基金合伙人喻晶認為,科研院校、醫療機構的專家日常工作已足夠繁重,因此,能否將“轉化”作為其業績考量是決定性一步。后續,成果轉化項目的評估、臨床醫生以現金還是股權方式組建團隊,都值得關注。
上海環上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副會長李宇陽則表示,對于項目的價值評估,既要考慮其經濟價值,也要考慮到其社會價值,“市場價值是隨著技術推進、資源嫁接而不斷變動的。”
上海整形醫學產業創新研究院理事、醫療成果產業化負責人劉鑫表示,從市場的角度,技術成果解決了什么需求、是突發性、偶發性還是普遍性需求,都會影響成果估值。其次,比照市場同類產品,是否具有替代意義對產品估值也非常重要。“再從項目團隊角度來看,項目中臨床醫生是否全職、管理者是否懂市場運作、團隊股權結構和制度設計是否合理完備,都影響著投資人的判斷。”
“醫工交叉”下的人才培養
有論壇嘉賓就指出,比起在組織架構上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團隊和平臺,真正市場化的技術轉化知易行難;如何讓源頭創新人員放棄穩定的工作崗位和環境,激勵制度和交叉培養機制非常重要。
“正因為醫學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要經歷技術、管理、商業化、產品化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涉及專業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楊宇東強調,成果轉化過程中產業配套必不可少。
劉文溢建議,從政策層面來說,要繼續鼓勵醫生創新和醫療機構成果轉化,在實踐中去推動醫學成果轉化的步伐。其次,要逐步引入資本,資本會篩選更有市場競爭力的這些項目,有利于整個產業的長足發展。再次,對于這一領域的投資要抱著長期主義的心態;既要關注短期技術轉移的金額、數量,但更重要的是,要長期去觀察到底哪些技術最終能轉化成具有臨床意義的產品,更好地造福老百姓。
“下階段,我們要從導向上進一步鼓勵醫院、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員不斷創新,也需要將創新成果納入最終的職稱評價、績效考核體系內,以此來不斷釋放他們的科研潛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從監管上多一些松綁,流程性事務能夠更加高效和通暢。”李宇陽則表示,源頭成果轉化也具有一定風險,這需要成熟的風險補償機制的介入,來給到科研人員更多保障。
劉鑫也表示,實質性的成果轉化,仍然需要市場化平臺介入,幫助來解決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企業、從企業實現資本化的過程。由于醫療機構的許多成果都偏早期,因此,如何針對成果早期進行謹慎評估、規避風險,這需要更多的分析與調研作為基礎,才能將“從技術到產品”的這一段順利做完,再交給企業往更后端去推進。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