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近日表示,依據極端天氣的平均強度、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來看,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迄今為止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研究人員預測,未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可能是大概率,但所謂的“今年是未來十年最涼爽一年”的預測沒有依據。
長期氣候變化預估需借助氣候模式
上周日,從西南的四川到東南沿海的福建,多達62個氣象站日前出現了創紀錄的氣溫,重慶部分地區的氣溫達到45攝氏度。
針對極端氣溫趨于頻繁的現象,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只是個開始。日前有消息引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20年6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稱,“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
對于這一結論,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8月22日晚發布消息予以澄清。大氣物理所稱,該所學者2020年發表在《自然-通訊》的學術論文既不涉及未來10年的溫度預測問題,更沒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一結論。
大氣物理所解釋稱,當年這篇題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學術論文,關注的是極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RCP8.5,即無氣候變化政策干預時的基線情景),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可能變化。“該論文工作與近期極端高溫事件的發生和預測沒有任何聯系。”大氣物理所表示。
此外,大氣物理所還回應稱,要對本世紀末的長期氣候變化進行預估,必須借助氣候模式,但是受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當前模式結果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去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獎勵給氣候學家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他因地球氣候模式方面研究的貢獻獲獎。真鍋淑郎表示:“氣候變化將隨著更多干旱、暴雨、陸地變暖和極地冰層融化而繼續加劇。”
為此,地球系統模式在氣候變化和變率的機制研究和預測預估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模擬不同溫室氣體濃度下地表的平均情況,而且能夠很好地模擬如地球軌道變化、火山爆發、人為排放氣溶膠以及氣候系統的內部變率等對全球氣候和環境的影響。
我國極端高溫超全球增暖速度
針對今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區域出現持續的極端高溫以及許多區域同時發生嚴重的干旱現象,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李熙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我國極端高溫要比全球變暖的增溫速率更為劇烈。”
李熙晨解釋稱,全球變暖速率平均0.1℃/10年,而今年夏天我國多地極端高溫,顯然已經超過平均增暖速率。
“夏季極端高溫的一個直接誘因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輻射強迫變化所導致的全球增溫。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能夠吸收和發射紅外線,持續加熱大氣和地球表面,造成地表的持續增溫,全球變暖。”李熙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溫室氣體持續排放,夏季的極端高溫事件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發。“如果我們不及早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很可能今年的極端高溫現象會慢慢變為常態。”李熙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針對今年夏季的極端高溫發生的其他原因,李熙晨認為,也受到全球海洋、海冰變率的影響。“今年熱帶太平洋發生了明顯的拉尼娜現象。同時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北印度洋持續增溫。”他說道,“這些氣候變率會對我國上空的大氣環流產生影響,最終表現為我國上空持續受到高壓中心(或成為’高壓脊’)的影響。”
所謂“高壓脊”,是指高壓中心伴隨著較強的下沉氣流,同時高壓西側存在較強的暖平流,這些都會造成表面增溫的加劇,導致持續的極端高溫事件。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不僅表現為表面溫度的持續上升,而且會造成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上升。如去年全球的強暴雨和今年的極端高溫都是極端事件頻發的表現。
一些觀點認為,伴隨著夏季極端高溫頻發,冬季會出現頻繁的極端低溫。對此,李熙晨表示,這種觀點并非沒有科學依據。
“最近的觀測發現北半球陸地區域的表面溫度出現了夏季極端高溫頻率增加,冬季極端低溫(寒潮)頻率同時增加這一季節性增溫不對稱的現象。”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夏季極端高溫現象受到全球變暖以及全球海洋、海冰變率的影響,而冬季極端低溫事件更多受到’北極強化’這一現象的影響。”
近30年來北極增溫速度遠超全球平均增溫速度也引發關注。有數據顯示,北極增溫速度約為全球變暖速率的2-4倍。
李熙晨解釋了北極增溫與歐亞大陸寒潮頻發之間的關聯。“北極加速增溫導致北極和北半球中緯度溫度梯度降低,系統穩定性隨之降低,北極和中緯度之間的氣團交換更為容易和頻繁。”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冬季大量冷空氣通過大氣環流從高緯度輸送到歐亞大陸內陸區域,導致歐亞大陸中緯度包括我國等區域寒潮頻發,這些復雜過程共同作用,造成了夏季熱浪襲人,冬季寒流頻發的極端現象。”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