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在蘋果樹下無意間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澡堂泡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元素周期表是門捷列夫在做夢時候想到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科學家偉大的發現都源自偶然,但又都由于好奇心使然。
【資料圖】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要做出偉大的原創科學,就不能甘于默認眼前司空見慣的事物,而應該時刻保持質疑的精神,只看標準答案是無法做出創新的。”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10月30日在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科學T大會”上對青少年“小科學家”表示。
汪品先認為,科學創新的動力很多時候是來源于靈感,但是科學創新的思想根基是在于好奇心,靈感可遇不可求,但是好奇心的缺乏是目前我國科學家的培養所面臨的更為嚴重的問題,人們過于相信權威了。他一直強調“德育崇尚信仰,科學貴在懷疑”。
“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有制約科學創新的因素,比如我們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提倡為圣賢立言,而不要求人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如果沒有創新的思維,那么就很難取得科學發明方面的突破和成就。”汪品先表示。
他鼓勵學生在尋找課題的時候多自己思考,而不是等待導師分配任務。“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對科學的獨立見解,現在中國很多研究生都在替導師打工,這個搞反了。”汪品先說道。
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則強調“要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褚君浩長期從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開展了用于紅外探測器的窄禁帶半導體碲鎘汞和鐵電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
褚君浩在“科學T大會”節目錄制后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學科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是要補足短板,比如加強薄弱的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加強自己的長板,中國在系統集成技術、北斗導航、空間站、量子通信等多個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褚君浩表示,目前紅外傳感技術已經在月球、火星探索、“墨子號”衛星等航空航天科技中廣泛應用。褚君浩所在的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就做風云衛星、月球車、火星車上的載荷,例如月球車上的光譜儀,可以測量分析月亮表面的巖石土壤的光譜,來確定是什么成分,也包括在月亮背面通過測量光譜分析成分。
褚君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空間技術是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融合了基礎科學、工程、材料、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光學技術等等。他提到,在材料科學方面中國已經有相當大規模的投入,這些前沿技術的提升也助推了我國半導體領域的發展。
“我們已經發展了第三代半導體、寬禁帶半導體研究,現在又深入研究低維材料、二維材料、納米科技,也發現了很多新的現象,包括這些新材料與光、聲、熱、電、磁等多場耦合新現象的研究,這些現象的發現也有助于提升技術發明,并用這些技術來解決我們科學技術的重大問題以及未來應用的推廣。”褚君浩說道。
“科學T大會”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和體育青少節目中心共同打造,特邀世界頂尖科學家、兩院院士與青年科學家、熱愛科學的青少年老中青三代同臺對話,“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也正式啟動。對此,汪品先表示:“我認為科普和科學同樣重要,是一個事情的兩面,好的科學家,一定能用普通人能聽得懂的話來解釋科學。”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