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柱性產業之一,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幾乎每一項涉及大灣區的政策文件均將金融業擺在了重要位置。
大灣區內,各金融中心城市產業分工明確、優勢互補。比如,廣州以石化產業、汽車制造業、高科技制造業、商貿流通業見長;香港是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工商服務業、旅游業等發達;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突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鮮明的金融業、制造業和科技創新優勢,這也決定了其發展潛力。因此,如何整合內部資源,發揮各城市的優勢,進而推動灣區建設值得各方關注。”廣東金融學院教授、副校長易行健在中國世界經濟學會2022年度國際金融論壇上說。
數據顯示,2021年,大灣區金融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0%;截至2021年末,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間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保持大灣區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地位。
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3年多來,大灣區金融改革和開放創新快速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
比如在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方面,2019年9月,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發布南沙、橫琴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管理實施細則。2021年1月,FT賬戶適用主體進一步拓展至廣州科創企業。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4家試點銀行開立FT賬戶7651個,辦理資金業務額折合人民幣7527.8億元。
在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橫琴、前海、南沙等三大粵港澳合作平臺金融改革創新持續推進,深交所、港交所、廣期所三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中,尤其是“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三大“金融通”范圍不斷擴展,粵港澳跨境金融開放和合作形成了市場互通、機構互設和產品互認等多種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在論壇上介紹說,近幾年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先后推動了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試點、本外幣合一的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試點,保證南沙跨境貿易開放試點,支持微信香港電子錢包、澳門通等跨境電子錢包在內地民生場景融合應用,有序實施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跨境人民幣更高水平便利化試點等。
“我們建立了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推動粵港澳三地在綠色金融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同時,也不斷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深入探索粵澳反洗錢監管合作的長效機制,推進以香港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聯網的跨境創新項目,推動大灣區內地九市與澳門金融糾紛調解機構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白鶴祥說。
白鶴祥透露,截至今年10月末,港澳居民代理見證開立賬戶22.04萬戶,超過3.8萬名個人投資者以此參與跨境理財通。
另外,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方面,粵港澳金融機構在廣州實現了全覆蓋,廣東三大股份行均在香港或澳門設立分行或代表處。
在金融服務創新方面,“跨境理財通”成為推進金融業雙向開放的重要環節,目前大灣區還在積極探索設立港澳保險售后服務中心,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跨境醫療和“三地通保通賠”一站式跨境車輛保險服務等。
組建政策性銀行支持企業長期創新
不過,易行健同時認為,在大灣區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各個城市之間經濟、金融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國際化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方面;大灣區內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機構跨境展業的制度基礎有待進一步融合。
“粵港澳三地金融法律體系差異較大,增加了金融機構跨境展業以及金融產品、金融人才跨境流動的障礙,同時,金融監管與調控分離對金融市場的聯通造成了一定阻礙。”易行健說,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能力也需要大幅度增強。
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建議,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的方向可以集中三個方面。
首要就是大幅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粵港澳三地可以采取設立一些特殊目的公司或支持上市融資的方式,支持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組建政策性銀行,支持企業長期創新;另外,可以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等內植性金融模式;此外,共建大灣區企業投資促進中心,對“走出去”的企業提出資金支持。
其次是大力發展特色金融,比如跨境金融、航運金融、金融科技、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股權投資、綠色金融等,促進產融深度融合。
最后是繼續優化大灣區金融的基礎設施布局、加快建設統一的金融市場、聚集國際化人才以及搭建面向國際的金融開放平臺。“比如推動大灣區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重大平臺、在大灣區試驗資本賬戶開放平臺、構建面向RCEP國家的金融開放平臺等。”李善民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