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居民的超額儲蓄頗為引人關注。
去年居民存款超額增長。央行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新增住戶存款累計14.9497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如果加上12月的新增存款,去年新增住戶存款累計將超16萬億元。
而最近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元旦假期一些重點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同比增超兩成。一些機構認為居民超額儲蓄中將有部分成為購房首付,引人對超額儲蓄進入消費和投資有所期待。
(相關資料圖)
這首先需明晰超額儲蓄究竟為何方神圣,去年為何大增。其實,超額儲蓄并非天上掉下的餡餅,而是記賬在居民部門的受限使用資金。諾獎得主、行為金融學家塞勒認為,居民一旦獲得收入就在其心理賬戶上安排了用途,用馬斯洛五大類需求來分析,居民要拿出多少用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需求,早在收入到賬那一刻就已各有所屬。
讓居民拿出超額儲蓄來改善生活,前提是要解決居民的安全之慮。
當下社保、公共民生都存在一定缺口,居民放棄即期消費,把部分收入儲蓄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于未來自己的養老、醫療還有很大的擔憂。
而之所以超額儲蓄去年大增,直接原因是有關部門對銀行理財產品采取凈值管理,使居民將大量投資于銀行表外的資金,再次搬回銀行表內;深層原因可能是經濟社會信任成本和風險溢價上升,觸動了居民避險需求。
要使超額儲蓄進行消費和投資,以購房為例,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突破:一是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如果未來可能面對失業和收入下降,則會讓居民對住房消費望而卻步。一是房產這一風險資產的價格是否重估到位。目前部分城市或地區房價相對居民收入而言,依然畸高,這注定購房是高風險投資,在避險需求主導的市場下,要推動恐非易事。
因此,不論是供方還是需方,都要堅守商業倫理,要引導人們理性消費,不要誘導居民在家庭資產上明顯錯配。而居民也需理性消費,切忌冒險。
為此,真正要讓超額儲蓄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關鍵是要采取積極舉措促使居民調整心理賬戶。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要在公共民生領域加力提效。提升社保覆蓋保障度和替代率,推動居民對未來的安全需求做出相應調整。
其次,為企業營造法治化、規范化營商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多工作機會和選擇的自由,收入才能成為消費的函數,人們才能敞開心扉、敞開懷抱,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最后,基于防范經濟金融風險的視角,積極促進各類風險資產價值重估。比如房地產和建筑業占國內GDP的14%,如今已是經濟社會運行的成本,讓房價理性回歸,是經濟社會的必經之役;不破不立,擔負不起破的代價,就享受不了立的壯觀。
疏導欲其宜,徑度有所異。超額儲蓄告訴我們,中國居民在用預防性儲蓄防護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而要讓居民生活得更好,讓我們的經濟更加健康地運行,還需政府在社保、公共民生等投入上加力提效,讓居民更加放心,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