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舉行的第三屆東方醫療峰會上,醫療器械創新成為專家院士和企業投資機構等熱議的話題。推動醫療創新轉化鏈各方緊密合作,加速自主創新和醫學成果轉化落地,是當前醫療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在會上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醫療器械產業從上游理論層面到下游的成果轉化,將形成對于泛血管介入治療范式的變革,誕生一系列的成果,并進行產業升級,從而占領國際制高點。”
(資料圖片)
葛均波提出醫療器械的六大研究方向,包括“介入器械流體力學與傳質問題跨尺度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飾及功能化表面生物構建”、“可降解泛血管切入器械降解行為的材料-力學調控機理”、“泛血管介入生物材料、力學環境與組織/細胞間互作機”、“高配和度泛血管介入器械的標準化研發體系”、“介入治療后泛血管生態再平衡的問題”等領域。
醫療器械并購數量增加,金額減少
醫療器械行業受到健康中國戰略及制造強國戰略利好因素影響,產業基礎能力日益增強,國產替代進口趨勢明顯。醫療器械集采持續推進、未來醫保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等因素,均對醫療器械企業在擴張業務規模降本增效的同時加速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過去一段時間,受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整體表現低迷。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大型交易大幅減少至72億美元,平均每起交易金額1300萬美元,較上一年的2100萬美元大幅縮水。但交易數量持續增長,首次突破500宗,達到542宗。
普華永道指出,由于國內基層醫療機構醫療器械配備率較低,醫療器械市場規模未來仍有較大增長潛力。同時,北交所的設立、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擴展至醫療器械,不僅僅增加了醫療器械投資的退出渠道,更使中小創新型醫療器械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打通,資本仍將持續關注醫療器械板塊。
2022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共有27家企業上市,覆蓋影像設備、體外診斷、介入器械等細分領域;在海外并購方面,2022年海外并購交易19宗,交易金額達11億美元,主要布局海外先進技術,如神經血管介入產品、心臟創新器械、腦機接口、腦電波收集儀器等,美國及歐洲依然是海外并購的主要目的地。
例如健適醫療在過去兩年通過資本的迅速擴張收購了大量的國內外企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資本驅動的醫療器械平臺。去年,健適通過收購蘇州杰成,踏進了目前最火熱的心血管器械賽道——結構心,業內預估該交易金額達到20億元左右。
健適醫療創始人王欣也在第三屆東方醫療創新峰會上分享了“泛血管醫療器械創新的新場景、新技術和新應用”。他認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潛力巨大,這與中國人口老齡化等趨勢密不可分。“我們還將持續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引進來。”王欣表示。
增長放緩,醫療器械創新還有哪些機會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對醫療技術最具吸引力的市場。根據普華永道的預估,2021年我國醫療技術市場規模約為700億美元,該機構預計十年內這一規模可能會翻一番以上,并將使中國的醫療技術市場到2030年達到全球市場的20%左右。
然而,考慮到目前市場的一些不確定性可能會繼續存在,也對企業在創新方面提出更大的挑戰。
咨詢機構麥肯錫在近期發布的一份醫療器械行業報告中指出,政府為醫療技術設備和服務支付高價,是過去的二十年里吸引許多世界領先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最近政府采購和醫保計劃的改革讓這種舊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例如,心臟手術中使用的藥物洗脫支架的價格在2021年之后降低了超過90%,從過去的近2000美元降至不到100美元。
“盡管增長速度放緩,但中國的醫療技術市場繼續提供巨大的潛力。”麥肯錫報告指出,“醫療科技公司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結合互補優勢,以在患者從預防、診斷和治療到治療后在患者家中或門診進行疾病管理的整個過程中獲取價值。”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田運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和國際先進醫療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人民的醫療支出意愿持續走高,且對醫療的升級和普及性有迫切的需求,這些都會共同支持一個長期穩定和向上擴張的醫療器械市場。”
她認為,隨著世界形勢的復雜化,帶量采購和醫療支付改革的同步進行,對本土化研發生產的鼓勵以及本土公司競爭力的日趨提升。“我們也看到企業在市場中的表現有兩極化的趨勢,能夠在產品和商業化模式上不斷保持創新并快速在中國市場應用,有選擇地通過內生或外部伙伴進行合適的本土化,真正解決不同層級的醫生和病人痛點的企業,更有機會迎來發展機會。”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針對近年來國家對創新醫療器械的政策調整會帶來哪些新的增長引擎,田運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配合對企業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管線創新和全球新產品引進速度、產品上市進度的新要求,供應鏈和生產的選擇也明確地擺在桌上。”
她同時表示,雖然中國本土醫療創新公司在高速成長,但單個企業的實力和國際領先企業還有差距,想成為在全球也有影響力的企業,通過積極地向內向外投資和并購是重要途徑之一。
“我們近年來看到越來越多國內首創甚至國際首創的產品和雛形問世,這些本土創新可以來自跨國公司的中國研發中心或伙伴,也可以來自于國內公司。“田運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后,醫療企業收購的目的將不再僅限于擴大經銷覆蓋和基層滲透、或取得低成本生產線,把本土創新中的精華帶入國際市場也會成為一個方向。”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