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80后成保險消費“中流砥柱”,與此同時,未來1~2年,消費者對于儲蓄型保險的購買規劃明顯上升。
日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與元保集團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互聯網保險消費者洞察報告》(下稱《報告》),以源自一線消費者的調研數據,梳理用戶消費行為變化,呈現消費者典型畫像。相較于其他年齡段的消費者,80后為主的31~40歲消費者保險花費更多,其中75%的家庭年度保險花費超5000元,更傾向于在互聯網上購買保險。
保險消費預算提升
(相關資料圖)
后疫情時代,消費者的保險意識和購險需求出現了哪些深刻的變化?消費者對保障需求的關注點在哪里?
《報告》顯示,隨著經濟恢復,信心提振,疫情期間喚醒的保險意識和需求將得到釋放,消費者在保險花費上有更高預算,未來超四成消費者家庭年保險預算在1萬元以上。多重政策推動疊加消費者需求釋放,中國保險行業有望迎來新一輪成長周期。
《報告》認為,從全球范圍來看,保險業與GDP高度相關,其增速總體高于GDP增速。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推算, 2021年至2035年的15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速約為4.74%。中國不僅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保險市場,還將向保險強國邁進。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表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商業保險的補充,非標體與個性化服務成為健康險創新增長的新動能。人工智能迎來劃時代的突破,將為保險行業帶來更高效的運營、更創新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更廣大的市場。多重因素疊加,保險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可期。
對儲蓄型保險購買規劃上升
2020年以來,我國居民存款連續多增,到2023年1月,新增居民存款超6萬億,創同期歷史新高。顯然,疫情三年,居民對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認知發生了較大變化。
這種心態變化疊加權益市場波動、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以及存款利率下行等因素,收益穩定、相對靈活的儲蓄型保險如年金保險、增額終身壽險、兩全保險等保值類保險的需求開始提升。調研數據顯示,未來1~2年消費者對于儲蓄型保險的購買規劃明顯上升。
《報告》指出,在已經購買過的保險產品中,健康險的普及率最高,且仍是消費者未來首要考慮的產品。儲蓄型保險在利率下行的情況下屬于優質、穩定的投資方式,未來有增長空間。當前儲蓄型保險的已購比例低于傳統保障型壽險,但在未來購買意愿度上,儲蓄型保險反超傳統保障型壽險。
《報告》分析,從消費者需求看,老年人口規模擴大,養老資金承壓的同時,必將帶來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商業養老保險或將迎來“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認為,家庭財富管理亟待提升包括保險在內的防御性資產比例,以提供確定性保障。此外,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加強第三支柱建設,可以完善養老金體系。保險業可發揮長期確定性保障、分散長壽風險、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提升長期養老資金的投資收益率,成為第三支柱發展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撐。
理賠是消費者購險前后最看重的因素之一
根據調研,消費者最關注的是到賬速度和1V1指導。高收入者和80后更在意理賠速度和理賠便捷性,90后更重視售后專業性和服務態度。
《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險時,最看重保險公司品牌形象和理賠便捷性。不同年齡的消費者在購險看重因素上存在差異,90后不喜歡被推銷騷擾,更看重保險規劃師是否能給到專業的規劃建議;80后看重因素最多,保障范圍、報銷比例、參保門檻、理賠流程、付款方式等均有關注;60后更在意實體網點能否找到。
從理賠體驗來看,在理賠成功的消費者中,93%的消費者對理賠滿意,僅有7%的消費者對理賠不滿意。《報告》指出,消費者希望理賠流程更透明、清晰。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線上理賠能有效縮短理賠時間,簡化理賠流程。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