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上海臨港新片區,四家企業的15輛車獲得全國首批無人駕駛汽車牌照并上路測試。
隨著“真無人駕駛”進程推進,各地紛紛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那么,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區域發展當前呈現什么特點?
由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聯合行業編制的《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數與最佳實踐(2022年)》(下稱“報告”)顯示,我國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整體呈現東部占優的格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位居前五;同時,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情況與傳統汽車產業基礎相關性不明顯。
【資料圖】
這六個城市在第一梯隊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汽車、電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
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地不斷強化產業發展政策供給。
有著國內第一個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區的啟動地(嘉定)的上海,6月8日公布了《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總體建設方案》。該方案提出,全局性謀劃世界級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以智能網聯汽車賦能智慧交通發展,以智慧交通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北京此前也出臺了《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管理實施細則(試行)》,開放自動駕駛出行商業試點;深圳通過《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法規。
不過,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從技術研發與測試驗證階段向示范應用與大規模商業推廣的新階段轉變,量產與規模化應用尚不成熟,把握智能網聯汽車市場需求與產能平衡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在報告研究的56個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重慶處于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競爭力第一梯隊;蘇州、杭州、武漢、無錫、天津、鄭州、合肥、南京、淄博、海南自貿區、成都、濟南、青島處于競爭力第二梯隊;西安、長春、蕪湖、滄州、保定、常州、大連、廈門處于競爭力第三梯隊;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在總體競爭力上稍落后。
從各城市具體評價結果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各個指標方面處于全面優勢;蘇州整體發展較為平衡,但優勢指標不明顯;重慶、杭州在創新競爭力方面有待提升。一線城市、省會城市等作為區域經濟、科技、產業、政治、文化的中心,有能力聚集大量物質、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了資金、人才等方面有力支撐。
在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方面,四大區域板塊呈現“東部優勢明顯、中部西部發展平穩、東北發展稍滯后”的發展態勢。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評價排名前20強中,東部地區市(省)占13席領先;中部地區占5席;西部地區占2席;東北地區暫無城市入圍。
汽車產業基礎薄弱,也有望彎道超車
報告顯示,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情況與傳統汽車產業基礎相關性不明顯。按汽車年產量排名,我國七大汽車工業城市為廣州、上海、長春、重慶、柳州、武漢、北京;本研究中排名前七位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重慶、蘇州。
報告分析稱,智能網聯汽車不再是單一的機電一體化產品與運載工具,而是與信息通信、交通、能源等深度融合下的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汽車產業基礎不再是決定未來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前景的決定性因素。傳統汽車產業基礎薄弱的城市,有望在汽車產業競爭的下半場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中換道超車,取得新的優勢。
2023年將是新能源車從傳統燃油車的競品走向替代品關鍵的一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界該如何在變局中把握機遇?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汽車動力與智能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殷承良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領域長期向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不過,競爭會更加激烈。車企也應該關注最核心的技術或者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比如車艙內的智能體驗,所謂智能網聯不一定就代表無人駕駛,也可以首先關注用戶體驗的智能化,這些是電動汽車大的發展趨勢,也會提高車的議價能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