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經紀人陳小君最近幾周可“忙壞了”,從早上9點半一直到晚上,找她咨詢的客戶依然絡繹不絕。“和平時相比,我的客戶咨詢量翻了超過一倍,整個團隊的保費收入更是達到了平時的2倍。”陳小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爆發的業務量源于隨著人身險3.5%預定利率時代走向終結,部分人身險產品開始下架,而切換前的熱賣也幾乎成了每次行業內大規模停售產品前必現的場景。不過與之前產品下架提前通知不同,為了防止“炒停售”,此次3.5%的人身險產品幾乎都是“突擊式”下架。“這次產品下架都幾乎是臨時通知的,讓我們措手不及。”陳小君表示。
然而,市場此前所預期的6月30日大限已到,但傳說中的“集體下架”并沒有出現。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目前下架的只是部分產品,7月之后仍會有3.5%預定利率的人身險產品在售,大多數公司仍懷揣著熱銷產品等待監管的最終發文。
(相關資料圖)
3.5%人身險產品“突擊式”下架,系統都崩了好幾次
不管在代理人渠道、銀保渠道還是中介渠道,3.5%預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險、年金險等儲蓄型保險產品都是最近被熱推的產品。
5月的人身險行業保費數據就能體現出這股熱潮。國家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5月單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525億元,同比漲幅高達21.5%,較4月單月的漲幅提升了6.7個百分點。
“行業內幾家大型公司3.5%預定利率產品的銷量同比增長了大約100%,我們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一名保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背后最大的原因無疑是人身險即將告別3.5%預定利率時代。
從3月監管部門摸底行業利差損風險的座談會之后,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下調已經成為了時間問題。目前第一財經從行業內了解到,自從4月末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后,3.5%預定利率的新產品已無法上報獲批,存量的3.5%預定利率產品也開始陸續下架。之后,人身險產品將進入預定利率3.0%的時代。
事實上,在2019年底,人身險行業已經經歷過一輪預定利率從4.025%下降至3.5%的換檔。
“相比之前能夠提前一點知道產品即將停售,此次為了防止‘炒停售’,產品下架變得更為突然。收到通知一看,幾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之后產品就要停售了。”陳小君稱,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已經好幾次在產品停售的最后時間遭遇保險公司的系統崩潰。
“有個養老年金產品晚上6點半通知7點就要關閉55歲以上的投保年齡段,我趕緊通知客戶,結果在投保過程中保險公司頁面一直在‘轉圈圈’,客戶最后一刻提交完成卻發現保費金額多寫了一個‘0’,最后也沒有買成。”陳小君回憶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3.5%預定利率的儲蓄型產品,由于具有“剛兌”的性質,在存款利率下降以及理財產品出現“破凈”的背景下,成為眾多保險公司與其他理財產品競爭的“拳頭產品”。
“目前投保的大多數還是增額終身壽險,養老年金險也有少部分,客戶會覺得低利率情況下,把長期收益寫進合同是非常有確定性的事情,因此會獲得青睞。”陳小君說。
從近年來市場上熱銷的增額終身壽險來看,其合同中會約定投保后各年度的保單現金價值,雖然作為一款終身壽險其具有死亡風險保障,但更多地卻被包裝成可以通過提前退保拿取現金價值實現理財目的的產品。據陳小君介紹,目前收益排在“第一梯隊”的基本都是IRR超過3.4%的產品。
不過,增額終身壽等儲蓄型保險產品也并非適合所有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由于保險產品前期有傭金等各類費用,即使現金價值寫入合同,但也需要長期持有才能達到預期的收益,較適合有閑錢不用的風險厭惡型投資者,不太適合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人群。
中國精算師協會向消費者提示增額終身壽險的風險時也強調,要綜合考慮家庭情況、收入情況,根據自身需求確定投保何種保險產品。前期退保損失大,因此并非“穩賺不賠”。
并未“一刀切”下架
此前,市場普遍認為6月30日將是3.5%預定利率人身險產品正式切換的“大限”,不過隨著6月末的臨近,業內人士的預期發生了改變,到了6月30日,并未發生產品“集體下架”的現象。
“今天(6月30日)下架的產品量較前兩天稍多一點,但還是有很多產品在觀望中,等待最后那一張監管通知。”陳小君說。
據上述保險公司高管透露,盡管其公司在近日已下架了部分產品,但基本都是平時銷量一般,沒什么“存在感”的產品,真正的主推產品依然在熱銷中。“其實行業中大部分公司的情況都是這樣,先下架一批非‘主力’產品,主力產品會等到最后一刻。”他說。
一家保險中介公司發送給第一財經記者的公司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少部分保險公司主動在6月30日前后下架3.5%的產品,在該中介公司現有產品中占比大概在20-30%,而大部分險企計劃等到監管發文切換的最后一刻,而在此之前部分保險公司會采取諸如停止銷售部分交費期限、調整投核保規則、調整銷售傭金等措施促進銷售。“目前并沒有集中下架,7月乃至三季度還會有大量3.5%產品在售。”上述保險中介公司表示。
據業內人士分析,新產品備案需要時間周期,如果在6月30日“一刀切”下架3.5%產品,不排除一些保險公司會面臨無險可賣的窘境,不過他們也普遍預計為了防止“炒停售”,最終監管發文的話也不會給市場留有太長的“過渡期”。
分紅險及3.0%傳統險新產品兩手準備
盡管目前市場上仍有3.5%產品在售,但這無疑已是人身險3.5%時代的末尾。在沒有了3.5%產品之后,3.0%時代的替代產品將是什么?
據上述保險中介公司表示,6月起險企已經陸續推出新定價利率的替代產品,大部分都形態不變,仍然集中于3.0%的增額終身壽產品及分紅險產品。“對于迭代產品,可能會下調定價利率和銷售費用,分紅型產品占比會比之前多。”
“我們會做兩手準備,分紅險產品和3.0%預定利率的傳統險產品都會進行‘主推’。據我了解,市場上大多保險公司也都是多種類型產品都做了準備。”上述保險公司高管表示。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預定利率下降后,3.0%定價的儲蓄險與3.5%產品比,雖然客戶收益下降了,但相比銀行存款、理財產品和國債等其他金融產品還是有少量相對優勢的。
而相比收益確定的傳統險,另一些業內人士則更看好有浮動收益的分紅險。
中國精算師、燕道數科創始人兼CEO婁道永表示,從2000年起至今,一些長期投資的年金產品的收益率并不是最高的,一些好的投連產品回報率超過了很多基金,一些長期分紅產品的綜合回報也達到了3.5%以上。“當預定利率下降,降到3%以下時,用3%定價的這種產品價格會比較高,可能不如買2.0%-2.5%預定利率的分紅險或萬能險,這時產品就從原來全固定收益型走向了固定加浮動的組合,甚至也不排除像歐洲一樣走向全浮動。”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低利率時期,分紅險不僅能夠讓投保者共享險企經營收益,也能幫助險企抵御利差損風險,或將成為險企更為主推的產品。
上述保險中介預計,定價利率切換后的3-6個月,行業儲蓄險保費預計會有不小的降低,但3個月后就會逐步恢復,切換后保障類產品的保費預計會有提升。未來分紅型保險、年金+萬能賬戶組合計劃等固定收益+預期浮動收益的儲蓄險市場占比會提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