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來旅游的,而是來開發草原生態產品的。這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現象。”
近段時間,第一財經記者在內蒙古、青海、四川、甘肅等地采訪時,多個當地人反映,近年來,到草原、牧區的外地人日漸增多。與之相伴的,是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涌現。
但同時,第一財經記者也注意到,草原生態產品開發遇到一些瓶頸,產業結構、產品供給、創新能力、政策保障等仍存在不足。
(資料圖)
草原上的投資客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內蒙古烏蘭察布,距北京僅240公里。歷史上的烏蘭察布是萬里茶道、草原絲路的商貿重鎮,如今更是中俄蒙經濟走廊和中歐班列唯一的非省會節點城市。
境內的輝騰錫勒草原,盛夏如秋,清爽宜人,99個天然湖泊點綴在碧綠的草原上,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年6月至9月間,草原上鮮花盛放,成為花的海洋。烏蘭察布不僅吸引了大批游客,還得到了投資客的青睞。
2020年,上海伯邑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就選擇與內蒙古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下稱“蘭格格乳業”)合作,選用優質草原酸奶與新鮮水果為主料,研發生產酸奶產品。
“第五屆中國草原酸奶大會8月2日將在烏蘭察布開幕,烏蘭察布市政府將舉行簽約儀式,授權我們使用‘原味烏蘭察布’的區域品牌。”7月29日,上海伯邑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茉酸奶品牌創始人趙伯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烏蘭察布號稱‘中國草原酸奶之都’,擁有純凈的草原資源,是世界公認的黃金奶源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任發政說。
任發政同時擔任蘭格格乳業首席科學家,該企業擁有自建萬畝生態有機牧場、全程冷鏈配送系統以及草原酸奶技術研發中心。
甘南州碌曲縣是純牧業縣,圖為李恰如生態養殖示范基地 攝影/章軻
同樣被投資客“看中”的還有甘肅甘南。當地是全國“六大綠色寶庫”和“五大牧區”之一,2017年被授予“中國牦牛乳都”稱號。
甘南州尕秀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沅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企業的投資方來自四川成都。2021年8月,投資方來到甘南州碌曲縣,投資5300萬元建設生態養殖示范基地,一期建設規模容納牦牛2000頭。基地于2022年投產,牦牛年出欄量4000頭。如今,李恰如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已成為甘南畜牧業現代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領頭羊。
碌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世忠介紹,當地以李恰如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為核心,聯合周邊5家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牦牛高質量繁育聯盟,并給予每頭公牛1萬元的補助,引導鼓勵基地及合作社大量選購優質公牛,構建良種化繁育體系,為全縣適齡母牛進行配種,逐步實現全縣20萬頭牦牛的提純復壯。
資料顯示,目前青藏高原上牦牛的種群約有1600多萬頭。其中甘南州有120多萬頭,約占全國總數的7.5%。在甘南眾多農牧產業中,成績最突出、發揮了牽頭作用的當屬牦牛產業,占到農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以上。
第一財經記者在這里了解到,在牦牛肉的銷售上,當地的做法也頗具特色:按照2歲牦牛每頭400元、3歲牦牛每頭300元、4歲牦牛每頭200元的補貼標準,收購2至4歲牦牛近2萬頭,由甘南州畜牧獸醫局聯合禾壹公司、安多公司、昌翔公司對收購牦牛肉產品進行精細分割,以牦牛年齡段和胴體部位分類實施精深加工及精細包裝,最終將牛的各部位加工成有機、高檔的精品牦牛肉銷往全國各地。
“甘南牦牛”特色展銷平臺整合全國供銷社農產品銷售平臺、電信電商、中投萬方電商銷售渠道,打造完整供應鏈體系。這之后,文化旅游、中藏藥材等產業也跟著紅火起來。四川省錦弘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紹華稱,碌曲縣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美,是發展文化旅游的優勢區域,“四川旅投集團計劃在碌曲縣產業發展、文化旅游、農畜產品銷售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多個產品已形成較大產業規模
在草原生態產品中,沙棘系列產品已日漸成熟,產業規模較大。國家林草局荒漠司原副司長、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副會長胡培興介紹,沙棘是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的先鋒樹種,在生態建設中作用顯著,沙棘的根、莖、葉、花、果可以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輕工、農牧漁業等國民經濟的諸多領域。
胡培興說,我國目前約有沙棘300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西、青海、甘肅、河北、西藏、新疆等地。沙棘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其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已被全社會認可,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不少企業也早早布局沙棘產業。2005年,遼寧東寧藥業有限公司成立了沙棘研究院,引進了西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建熙等26名高科技人才,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沙棘提取工藝技術,提取率達到99%以上,純度提高到83%。這項技術突破了國外提取銀杏黃酮技術對我國的壟斷。
瞄準沙棘行業大市場,遼寧東寧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孔東寧表示,已經制定了未來十年發展規劃。前五年實現產值10億元,后五年實現產值20億元,讓10萬農民受益。
內蒙古沙漠之花生態產業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沙棘、杏仁產業開發。2022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利稅2600萬元。公司總經理胥俊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截至2022年,沙漠之花已完成百萬株沙棘種植計劃,通過沙棘產業這一紐帶,緊緊地把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聯系到一起。
內蒙古某企業生態有機牛肉加工廠 攝影/章軻
數據顯示,2022年,沙漠之花沙棘產業園出產沙棘果600噸、合作社沙棘林產果700噸,經濟效益達1300萬元。采收期沙棘林每天帶動農戶120余人參與到采果、打果、入庫、運輸,按市場價5元/斤的沙棘果收購價計算,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400元,盛果期可實現人均增收2萬元至3萬元,采收期產業成果轉化給當地農戶帶來的勞動總收益有300多萬元。
鄂爾多斯市1992年引入大果沙棘,已種植3萬多畝,建成沙棘加工的采果、采葉基地。周邊村民參與到沙棘種植、采收、加工等勞動中,通過種植沙棘和采收沙棘果葉,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戶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近年來挖掘“尕瑪頓丹”“加佳哇婁”地方藏羊良種,培育種畜場5家,打造保種場2家;建設農作物良種繁育、示范、展示基地4200畝、優質春小麥生產基地2萬畝、優質青稞生產基地1萬畝。黃南州農牧局副局長扎西介紹,截至目前,當地累計培育的地標農產品、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分別占青海全省總量的24.35%、32.81%和8.53%。
近年來,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累計投入資金8.7億元,實施了43個畜牧業發展重點項目,建成川甘青結合部最大的牦牛活畜交易市場。紅原縣的目標是到2025年,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8%以上,達到12億元左右;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達到23800元以上,形成畜牧業現代化發展的“紅原模式”。
推進牧區發展草原生態旅游產品
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與耕地、水域共同為人類三大食物來源。
國家林草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近40億畝草地每年畜牧業產值可達2000多億元,生產了全國45%的牛羊肉、49%的牛奶和75%的羊絨,為人們提供著食品、纖維、燃料和清潔的水源。
“草原資源的生態服務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都可以換算成‘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舉例說,2021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近6億噸,折合干草1.9億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場產草量18萬噸,按照每噸1000元計算,天然草原打草價值可達1.8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實地采訪了解到,目前草原生態產品開發多遇到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技術設備相對落后、產品良莠不齊、市場認識度偏低等問題。
國家林草局2022年1月印發的《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也指出,林草產業“產業結構、產品供給、創新能力、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國家林草局官網在解讀林草產業發展時也稱,“財政、稅收、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扶持政策不完善”。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鎮的草原和孩子們 攝影/章軻
“我國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上還是偏弱的,保護修復的力度不夠,利用管理水平不高,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社會對草原重要性的認識不深等問題依然突出。”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草原單位面積畜產品產值仍然較低,僅相當于美國的1/4,澳大利亞的1/6和新西蘭的1/8。草原在提高畜牧業生產價值方面存在巨大潛力。
近年來,草原資源豐富的省區在探索草原生態產品開發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四川省出臺的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和草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完善草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進優質青貯飼草料生產,支持草食畜牧業發展,藏肉(奶)于草。
四川省提出,發展特色草原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促進農牧民轉產轉業。科學推進草原資源多功能利用,創新草旅結合、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通過舉辦草原特色節會和草原生態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帶動牧區發展草原生態旅游產品。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也提出,在保護好生態且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利用光、熱、土、生、景等資源,適度有序地發展節水、低碳、環保型特色沙產業,促進農牧民增收,助力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充分利用沙區光熱優勢和林草資源,發展種植業、林草特色養殖業、精深加工業、景觀生態旅游業、新能源開發、林草種苗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