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對于漢中市留壩縣江口鎮鐵礦村的何遠斌一家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何家的自建房經過近兩年的設計改造,搖身一變成為一家風格別致、設施精良的民宿,門口掛上林溪居的銘牌,開業迎客了。何遠彬告別多年礦山務工生活,翻開了人生新一頁。
(相關資料圖)
人口僅4萬出頭的留壩縣,深藏于秦嶺腹地。22攝氏度的7月平均氣溫,加之91.23%的森林覆蓋率,令其避暑休養條件優越。近年來隨著民宿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外地游客前往留壩,文旅產業迎來發展契機。
“尤其是周末,入住率比較高。”林溪居民宿開業兩個多月后,何遠斌的小兒子、即將升入大三的何亞均告訴第一財經,他主要通過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號以及民宿主交流群等途徑招攬客人。小何言談從容沉穩,他客觀分析,達到比較理想的運營狀態,預計需要一年半時間。
何家為開辦民宿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40多萬貸款,經濟壓力不小。何亞均說,父母多少有些焦慮。除了積極開發客源,小何一家也根據客戶的意見不斷調整房間布置與服務細節。林溪居附近山嶺植被茂密,有大片的櫻桃、板栗和獼猴桃林,他們設想,如果把采摘、徒步等項目結合起來,民宿生意一定會越來越好。
江口鎮鐵礦村的民宿集群,是留壩縣“四個一百”工程中的10個民宿集群之一。短途步行可達的范圍內,除了最早建成已經名聲在外的山舍民宿,林溪居、栗山溪和松云居等三家民宿也已經投入運營,另外還有兩家完成了主體改造,預計今年10月投入運營。
7月初,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向民帶領《調研中國》課程的學生來到留壩,重點考察民宿產業發展情況。在鐵礦村以及留壩縣其他民宿集群,王教授和學生詳盡采訪了民宿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目標是在調研與記錄的基礎上,發掘鄉村轉型發展的創新經驗。
最初吸引王向民從上海赴留壩調研的,是隱居鄉里·樓房溝等民宿的服務水準,以及留壩縣政府和鄉鎮工作人員的積極與務實。第一財經記者隨《調研中國》團隊一起探訪留壩,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探訪這個山區人口“小縣”的民宿產業故事。政府引導扶持、資本運營推進、村集體、合作社和村民廣泛參與,留壩民宿發展的“共生”框架已經初步建立。
產業和文化的變革,如何與綠水青山一起持續推進?本地居民尤其是村民如何持續從中獲益?鄉村轉型發展需要怎樣的制度創新?這是《調研中國》團隊希望觀察、總結和傳播的。
改變樓房溝,改變留壩
“沒有一天是晚上12點前結束工作。”隱居鄉里·樓房溝項目經理梁浩峰邊用電腦工作邊說。這個山西小伙子2019年來到留壩縣小留壩村樓房溝,他說,自己扎根樓房溝純屬意外。在酷熱時節來到這個大山中的寂靜村落,最顯著的感覺就是涼爽。山村植被茂密,溪流潺潺,這里距離留壩縣城只有十分鐘車程,地理位置優越,成為隱居鄉里在北京之外的第一個項目地。
隱居鄉里成立于2015年,定位為“中國鄉村生活方式和縣域文旅產業運營商”,“專注于以國有經濟與村集體經濟為主體,挖掘在地鄉村資源優勢,通過孵化并運營村落品牌實現鄉村沉睡資產的盤活,提供一站式鄉建解決方案。”這段信息量很大的介紹,在梁浩峰結合日常工作的解讀下得以形象展現。
“我是通過隱居鄉里的系統培訓進入公司的,2019年10月在樓房溝參加培訓,當時這里剛開業。”經過一段時間實習,梁浩峰剛好被分到樓房溝項目。他加入隱居鄉里時有自己的小算盤,“隱居鄉里有平臺,我來這學習,初衷就是回山西自己家把房子改造好,也搞個民宿。”
“挖掘在地鄉村資源優勢”,“實現鄉村沉睡資產的盤活”,這樣的目標,在樓房溝逐漸與梁浩峰和同事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融入工作之后,梁浩峰的想法變了。“我覺得做這個事對大家都好,逐步有一些社會責任感在里面,給我帶來了一些升華。”在樓房溝工作的三年多時間,他在起步階段負責確保項目正常運轉,后來與村民合作一起開發新產品,“比如說邀請客人去村民家里采摘蔬菜,留壩的西洋參、香菇都是可以采摘的,把最簡單的采摘變成村民的收益。”
留壩的棒棒蜜是地方標志性農產品,即村民利用原木制作蜂箱生產的蜂蜜。留壩位于秦嶺南麓,是南水北調的生態涵養地,環境極佳,蜂蜜等農林產品品質優良,但以往主要在本地銷售,價格低廉。“我們帶著客人去村民的蜂場,他們養了這么多年蜂,對蜜蜂是很熟悉的,就給孩子們講蜂蜜是怎么來的。通過這類研學互動帶動,一瓶蜂蜜可以賣到198元。”記者看到,留壩的各類特色農產品,在隱居鄉里的線下門店和線上平臺均有銷售。
外來企業帶來的改變不僅體現在農產品上,更體現在人的培養上。隱居鄉里針對鄉村婦女提供管家培訓,針對項目管理者和鄉村干部也提供相應培訓,將鄉村稀缺的專業能力和視野帶到留壩,“最終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整個村子的人都有提升,讓他們知道內心要充實,要有自信。”梁浩峰說。
在樓房溝,和游客接觸最多的是一個個小院的管家,上崗培訓之前,這些鄉村中年婦女大多在家務農帶小孩,往往缺乏自信,“面對城市的客人,她是很怵的,有時候話都不敢講。”梁浩峰說,經過培訓,管家們學會了用放松的姿態與客人交流,其中幾位有了豐富的經驗,還創業開辦了自己的民宿。
隱居鄉里項目總監蔡勇告訴第一財經,留壩是公司離開北京大本營在外地做的第一個項目, 從地方官員、生態環境、交通到村民民風,“我們選址的標準可能有50條、100條,但選項目最終最核心的就是選人,雙向奔赴雙向選擇,主要看大家是不是急于改變當前的生活和生存現狀。”
政府推動與村民參與
在樓房溝的特色酒館河·酒肆,留壩縣文旅局原局長齊勇向第一財經回憶起留壩民宿發展的歷程。“起點是2015年,當時最先開起來的是火燒店鎮的云溪·阿凌客棧,返鄉創業青年蔣凌通過眾籌模式打造了一座風格獨特的鄉村民宿,一個院子,10棟木屋,用的建材基本上都是我們當地的木頭、石頭,非常有調性。”云溪·阿凌客棧開業后生意火爆,成為留壩返鄉創業的典型個案。
返鄉創業是鄉村振興浪潮的核心議題之一,產業振興需要有資源、有能力的帶頭人,除了蔣凌,留壩的民宿領域不斷出現多位帶頭人物,李彩云、譚悅等得到諸多媒體平臺的廣泛報道。
看到民宿帶來的變化,火燒店鎮和留壩縣逐步確定,要把發展鄉村民宿作為提升旅游迭代能力和服務品質的方向。從第一家民宿開始,到引進隱居鄉里·樓房溝、道班宿、秦嶺宿集、攜程度假農莊·留壩秦嶺1號聯營店等精品民宿,尤其是經過最近五六年的發展,“留壩縣已經建成精品民宿5家,優品民宿48家,大眾民宿27家,目前來說,民宿產業發展走在了咱們全省的前列。”齊勇說。
引進多家知名民宿后,留壩在文旅領域的影響力顯著提升,隨著這個藏在深山里的避暑佳地被更多人知曉,當地通過民宿推進文旅目的地品牌打造的目標愈發清晰。
精品民宿引來高端客流,政府借勢推動本地居民投資運營優品民宿,鼓勵農家樂升級改造為大眾民宿。“大眾民宿的客源主要以周邊地區的游客為主,優品民宿、精品民宿的外地客源比較多,尤其是西安、成都包括重慶的客人。這幾年總體來說民宿客源還是比較廣,更主要的是入住率比較高。”齊勇說:“我們測算了一下,精品民宿、優品民宿的入住率遠遠高于縣城的酒店,基本上精品民宿的入住率每年平均能達到85%以上,優品名宿入住率達到65%以上。”
“民宿產業發展以后,吸引到了外地比較高端的一些客戶,我們(留壩)的接待服務能力、服務水平明顯地上了一個臺階。”齊勇說:“一個好的民宿聚集地也是一個小的旅游目的地,通過這個目的地的打造,通過特色民宿的發展,通過業態的豐富,其實也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游客走進農村,感受大自然,所以無形中推進了我們全縣全域旅游的發展。”
2021年年底,留壩提出利用三年時間在全縣推進“四個一百”工程,目標是提升100家農家樂,打造100家民宿,培訓100名管家,推進100名創業就業。“我們對大眾民宿、優品民宿、精品民宿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獎勵扶持政策,包括設計費補貼,還有民宿房間數的補貼。”齊勇說。
共生發展
在留壩探訪,鄉村民宿的設計風格和設施配置令人眼前一亮。從普通的農村自建房到美觀舒適的民宿,在鄉村建筑設計領域深耕的建筑師王求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主持的安哲建筑師事務所,是“四個一百”工程的設計合作方,主導了留壩這一波民宿浪潮的設計工作。王求安告訴第一財經,他的團隊在留壩接手設計了200個民宿項目,設計團隊通過線下和線上微信群與業主溝通,“最忙的時候,公司40多個人都撲在留壩項目上”,與政府工作組一起推進設計與施工。
談及與留壩村民的合作,王求安說:“他們生活在鄉村,基本沒有接受過設計服務,其實村民是需要的,很多人也愿意付費。”在留壩,王求安團隊會為業主提供不同設計方案,業主反復斟酌后選擇了需要更多投資的方案,這類情況很常見。
據了解,村民的民宿改造投資從幾十萬元到兩三百萬元不等。留壩縣政府聯合幾家金融機構,“縣上的信用聯社、農行、郵政儲蓄銀行推出民宿貸,最多可以貸到300萬,政府做一些貼息。”據齊勇介紹,截至7月18日,留壩縣民宿貸共計貸出96筆3415.5萬元,今年以來貸出43筆1735萬元。民宿產業發展以來,據統計,留壩本地居民投資民宿產業的資金達2.8億元。
從設計到資金,再到后期運營,政府的扶持很關鍵,多方的合作也是產業持續發展的保障。留壩民宿產業提出了多方“共生”發展的概念。梁浩峰認為,共生體現在經濟收益上,就是“大家共同得利”。“事情做好了大家都得利,做不好大家都有損失,所以大家的目標是不是就達成了一致?”王向民告訴第一財經,他的調研非常關注本地居民即村民能否持續獲得收益。
隱居鄉里·樓房溝民宿自2019年起每年給小留壩村合作社分紅。這家精品民宿項目一期共有9個院子,二期也已經開始建設,項目所有建筑均為村集體合作社的資產,通過銀行杠桿,這些資產顯著增值。“我們作為托底運營方,保證項目的正常收益,這也是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種模式,大家共生發展,村集體包括村民的收益相對來說是有比較穩定有保障的。”梁浩峰說。
隱居鄉里還與政府合作,承擔起留壩文旅品牌傳播、專業活動組織、人才培訓等工作。外來企業與基層政府、村集體與合作社、村民等都有不同層面的合作,彼此支持,融入民宿發展的框架網絡。
王向民認為,留壩民宿產業有四個主要的主體,包括政府(主要是基層政府,包括縣政府和鄉鎮政府)、市場資本、村集體(現在的形式叫鄉村合作社)和居民。他對產業發展的權力結構進行分析,給出了審視留壩民宿產業的政治學視角。可以看到的大致脈絡是,基層政府大力推動和全面支持民宿發展;外來資本與基層政府、村集體合作,設計打造樣板項目并進行市場化運營;村集體連接資本對接居民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是部分居民拿出房產、資金和人力參與到產業之中。四個主體合作,共生發展。
談及留壩民宿產業的共生模式,齊勇認為:“既要讓老百姓通過民宿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也要通過民宿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外面的運營商過來,也需要獲得一些經濟收益,所以民宿產業發展對留壩來說應該是多贏。只有這樣,這個事業才能夠長期、良性地發展下去。”
王向民認為,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使得鄉村能夠可持續發展,這是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就是從鄉村汲取資源充實城市的過程。現在要反哺鄉村,怎么來反哺?引入外部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他認為,依靠傳統鄉村的秩序沒有辦法實現再生,必須把外部資本引入進來,“但是外部資本會帶著外來精英一起進入,外來精英會改變當地人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也會比較難,但是結構性的趨勢是很明確的。”
第一財經記者在探訪中,看到傾盡全力投資民宿的農民的期盼與擔憂,以及行業人士對可能會發生的惡性競爭的焦慮。與城市消費連接的進程中,鄉村社會的各方共同參與產業與文化建設,它們能否持續合作達成共贏,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攝影/王曉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