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行情落幕。自4月27日A股筑底反彈以來,A股市場氣氛回暖,權益基金收益率也隨之反彈,“回血”超過5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有236只。受益于此,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發行熱度也有所上升。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計算,7月發行份額合計253.55億份,超過之前三個月的募集總額。
整體來看,全市場前7月共發行819只新基金,累計發行份額達8118億份,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均已縮減至兩年前的水平。其中,7月共有109只新基金成立,總發行份額1269億份;同比減少43只,總份額減少48%。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今年發行市場低迷,與開年以來的市場震蕩有關。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影響,投資風險偏好持續低迷、需求降溫。另一方面,經歷市場波動后,資金趨于謹慎,追逐的對象會偏向擁有良好口碑的基金經理發行的新基金。不過,隨著權益市場的升溫,下半年的發行狀態有望好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平均發行11.64億份
步入7月,A股市場一改自4月27日以來的強勢,再次進入震蕩回調期,三大主要指數月線收陰。數據顯示,7月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4.28%、4.88%、4.99%。在業內人士看來,經過5、6月份大幅上漲后,上述指數在5%以內的回調并不算大,屬于市場正常調整。
拉長時間來看,4月27日至7月29日,上證指數累計反彈12.71%,有236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靈活配置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平衡混合型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回血”超過50%;截至目前,年內實現正收益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數量已增至919只。
受益于股市的回暖、權益基金收益率的大幅反彈,公募基金發行市場的熱度也有所回升。記者梳理基金募集數據發現,尤其在主動權益類基金方面,7月的發行市場升溫明顯,合計發行份額達253.55億份,超過之前三個月的募集總額。
環比而言,相較于6月沒有首募份額超20億份的新基,7月內發行規模超過20億份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有3只,分別是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鵬華新能源汽車,發行規模(不同份額合并計算)分別為99.11億份、35.79億份、31.61億份。上述產品的基金經理分別為易方達基金的陳皓、廣發基金的鄭澄然和鵬華基金的閆思倩,前兩者的管理規模超300億元。
此外,記者從渠道消息獲悉,于7月29日結束募集的長城產業趨勢混合,目前募集份額已超22億份,也是一個“小爆款”。該產品基金經理陳良棟是長城基金中生代基金經理,以其獨特的基于產業鏈研究的投資方法論為人所熟知。
對于主動權益類基金募集升溫這一現象,華南某公募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市場的回暖,投資者對權益類基金的投資需求正在逐漸修復。此外,對于主動權益類基金而言,資金會偏愛追逐擁有良好口碑的基金經理發行的新基金。
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7月30日,7月以來已有109只基金成立,平均發行份額為11.64億份;而5月、6月的平均發行份額分別為10.09億份、16.96億份,1至4月的的平均發行份額均不足10億份。
ETF布局依舊“高歌猛進”
記者注意到,在發行市場中,備受資本關注的ETF產品依舊呈現“高歌猛進”的態勢。尤其是近期市場迎來多個代表性事件,例如ETF納入互聯互通,中證1000股指期貨和期權上市、首批碳中和ETF的募集等,相關產品的關注度快速提升,吸引了不少資金參與。
例如,6月份平均發行份額較高,正是因為有“大爆款”同業存單基金。數據顯示,15家發行相關產品的基金公司,合計募集份額超過1033億份,其中,有4只產品的發行份額甚至超過百億,因此拉高了當月的發行平均值。
而在7月份,則有中證1000ETF或指數增強基金,以及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等創新品種。其中,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等發行了中證1000ETF,募集份額合計超230億份;南方基金等8家公司發行了上海環交所碳中和ETF,募集份額合計超164億份,都成為震蕩市下的吸金利器。
一位公募基金市場人士分析,目前創新產品事實上也是更多地聚集在頭部基金公司中,展現出“強者恒強”的特性。同時,ETF市場關注度持續提升,這背后反映的是境內ETF創新對投資者需求的匹配,以及基金管理人產品創新能力、投研實力的提升。
隨著市場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靠攏,發行市場的“貧富差距”正不斷擴大,數據顯示,在7月參與基金發行的56家基金公司中,僅易方達基金一家便“吸金”超221億份,而富國基金、廣發基金、招商基金的募集資金也在百億以上,四家合計份額占總發行份額的5成有余。還有35家基金公司不足十億份。
募集失敗步入常態化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在頭部基金公司大量“吸金”的環境下,也有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在發行市場“折戟”。數據顯示,連續兩月(6月和7月)均有4只產品不能成立;而5月只有富國穩健恒遠三年持有一只產品發行失敗。
據記者統計,截至7月底,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基金數量增至19只,與去年同期(18只產品)在數量上相差不大;品類上不僅涵蓋債券型基金、“固收+”基金、主動權益類基金,還有備受資金青睞的指數基金。除募集失敗外,還有超過150只基金公告延長募集期,其中不乏大中型基金公司。
7月23日,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發布公告顯示,旗下新疆前海聯合中債1~3 年國開行債券指數基金合同不能生效。這也是年內首只發行失敗的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一位基金行業研究人士分析稱,首先,基金發行失敗現象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政策現象;其次,股市回暖、債市投資收益下降,加上比較依賴機構客戶資金,債券型基金尤其指數型債券基金發行失敗可能性相對較高。
除了新疆前海聯合中債1-3年國開行A外,7月還有長信睿利收益一年持有A、申萬菱信嘉樂兩年持有、匯添富積極投資指數優選A等3只新基金公告募集失敗。其中,匯添富積極投資指數優選也是第一只募集失敗的FOF-LOF基金。
拉長至近十年的數據來看,新基金募集失敗逐漸常態化。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年7月累計發行失敗的數量合計為137只。具體而言,2011年至2016年,基金發行“無往不利”,并未有募集失敗的情況。但2017年至2021年之間,平均每年有近24只基金發行失敗。其中,2018年的熊市數量最多,達33只。
在業內看來,基金募集的成敗與多方面因素有關,但難度增加背后體現的是公募市場競爭的加劇。上述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目前全市場基金數量突破萬只,新基金如果缺乏明顯創新,很難得到市場認可。另一方面,一些缺少相關優勢的中小型基金公司,難以獲得投資者的關注。此外,基金新產品難賣也與市場行情和投資者偏好有一定的關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