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金融投資工具之一,私募基金一頭連著資金,一頭連著技術,正逐漸從一個小眾行業發展成為資管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私募行業的發展,深圳某私募機構總經理黃超(化名)這樣詮釋。
作為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私募人,黃超真切感受到近年來深圳私募行業的變化,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別是2019年以來,深圳迎來了雙區疊加(經濟特區、先行示范區)、雙改示范(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的黃金發展期,私募行業發展再次掀起新高潮,繼續位居國內第一陣營。不過,即便已取得了長足發展,當前深圳私募基金行業仍面臨許多問題。”
由于起步早、活力強,私募基金行業的“深圳力量”早已有目共睹。深圳私募基金行業記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末,深圳430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管理私募基金19783只,管理規模2.27萬億元,較2020年末分別增長20.8%、15.1%,占全國同期私募基金數量、管理規模的15.9%、11.5%,分別位居全國第二、第三。
(資料圖片)
未來,在深圳這片沃土之下,私募基金行業的發展仍充滿著無限可能。眼下,深圳正在蹄急步穩地推進各項支持政策措施,如優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發展環境、打造國際創投中心、溝通發展“私募基金通”等。同時,由于準入門檻低、發展速度快,加快完善行業自律自治也成為深圳私募基金業的重要課題。
私募行業老牌重鎮
“在深南大道上拉10個人,可能有5個會說自己是做私募的。”這是曾經流傳于深圳私募圈的一句話。
作為國內私募基金的發源地之一,深圳早已成為中國私募基金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1998年,全國兩會上的《關于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披露,海外風險投資正準備大舉進入中國尋找投資機會。而后,中國本土創投機構在深圳率先誕生,1999年,國資背景的創投機構深創投成立,作為私募行業重要組成部分的股權投資行業迎來了美好春天。
陽光私募方面,深圳同樣領國內風氣之先。2004年,深國投(現華潤信托)與“私募教父”趙丹陽合作,在深圳發行國內第一只開放式證券投資信托計劃——“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這種私募+信托+監管的“深圳模式”,推開了中國陽光私募的大門,各類大大小小的私募機構也紛紛在深圳落地生根且蓬勃發展。
2014年3月,首只私募法律意義上的證券私募基金產品“重陽A股阿爾法對沖基金”正式成立,由深圳的招商證券托管。至此,深圳私募基金迎來了自主發行產品的大發展時代,無論是在產品、發行數量,還是業績情況都有所表現。同時,創投圈也熱鬧非凡,新技術革命加速融合傳統行業,創業幾率增高,給VC/PE更多投資標的選擇。
可以說,無論是私募股權基金,還是私募證券基金,深圳私募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這片“沃土”也聚集了一批大型知名私募機構,既有深創投、松禾資本、基石資本等一批本土優質的創投機構,也有頭部證券私募高毅資產,以及老牌百億私募東方港灣等。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深圳地區5億以上規模的私募公司有125家,其中,百億規模以上的私募公司有13家,分別為玖瀛資產、盈峰資本、泰潤海吉、誠奇資產、深圳凱豐投資、凡二私募證券基金、高毅資產、望正資產、林園投資、紅籌投資、中歐瑞博、東方港灣、康曼德資本。
時至今日,深圳私募依舊穩步提升且保持前列,離不開地方扶持政策的落地。多名受訪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深圳依然是全國私募基金業務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市場化的經濟環境、政策和監管的支持。”
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在“雙區”背景下,深圳私募基金行業迎來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IE)試點、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試點等政策機遇,加速拓展跨境業務。
近3年來,深圳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持續增長,頭部陣營加速擴容,相關扶持政策效果顯現。深圳私募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規模百億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47家,管理規模合計9711億元,分別較2019年末增長51.6%、47.0%,占深圳全部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的42.9%,較2019年末提升6.5個百分點。
“很慶幸當初選擇了留在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如今又迎來雙區疊加的重大機遇,深圳成為了私募基金業的前沿,誕生了一個個金融‘奇跡’。 而十分幸運的是,我們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黃超笑言。
福田、南山占據半壁江山
作為深圳私募基金行業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福田區匯聚了深圳絕大多數的私募公司。截至2021年底,福田區私募股權、創投類私募基金管理人973家,占全市42%;管理規模8280億元,占全市56%。其中不乏百億規模的知名私募機構,比如但斌的東方港灣和吳偉志的中歐瑞博。
近年來,隨著南山前海私募基金產業迎來發展契機,福田區也加快對私募機構拋出“橄欖枝”。2021年7月,由福田區政府與深圳市地鐵集團聯手打造的深圳首棟風投創投專業樓宇“國際風投創投中心”正式掛牌,給予入駐機構每年最高500萬元租金補貼,已吸引清科排名前50的達晨財智、東方富海、天圖資本等機構入駐。
2022年6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創投街區“香蜜湖國際風投創投街區”落地深圳福田,其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街區輻射范圍內實現國內行業排名前100私募創投機構不少于10家,QFLP、QDIE、WFOE PFM試點機構不少于50家。
不難看出,福田區正在努力扶持私募行業發展和吸引機構聚集。“福田是深圳中心區,如果在產業基礎配置以及稅收政策等多方面發力,要成為私募基金高地并不難。”黃超表示。
南山的一家私募相關負責人則抱有不同觀點,他認為,機構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前海早就為此打好了基礎。“像杭州、寧波等城市就把基金小鎮等金融產業園做得很好。深圳小規模私募機構繁多,在政策、金融產業集聚區的加持下,南山前海有能力做到后來居上。”
憑借政策優勢,近年來深圳前海私募發展勢頭頗為兇猛,現已成為深圳私募密度第二高的區域。在深圳管理規模百億以上的私募公司中,大多數公司注冊地就在前海,如玖瀛資產、盈峰資本等。不難看出,前海如今已成為深圳私募產業的又一“創新高地”。
如此速度,離不開貫穿始終的“前海模式”。作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橋頭堡”,前海已孕育出海深港創新中心、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深港基金小鎮等重大平臺。其中,深港基金小鎮是前海在私募方面的標志性產業項目,也是深港金融中心的第一個基金小鎮。經過近4年的發展,目前該小鎮已有近百家機構入駐, 包括中國華南區首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東亞聯豐、知名私募基金高毅資產等。
為進一步拓展產業布局,前海還把目光投向了香港市場。近日,中國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正在和深圳前海溝通“私募基金通”,計劃和深圳前海合作,協助在香港港注冊的私募基金,只需通過簡便審批手續便可到內地投資。可以預見,前海私募基金將再次擁抱新的發展機遇。
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不得不承認的是,經過近二十年的市場錘煉,無論是福田、南山,還是周邊各區,深圳私募產業已取得長足發展,成為了資本市場中不容忽視的力量。
然而,熱鬧之下,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盡管“嚴”字當頭,近年來一些關于信息披露、基金管理原則等不合規運作問題以及“偽私募”等亂象依舊時有發生。
就在今年初,深圳前海巨漳資本因實控人意外事件傳出不幸消息,記者梳理該私募機構過往的投資運作情況時發現不少問題。作為一家股權類私募,該公司卻專門從事港股、臺股等境外打新,以高收益率宣傳并募資出境打新,還存在不少未備案未托管的產品。
回望過去幾年,深圳私募圈也頻頻出現問題。2021年7月,由于發行的私募產品未備案、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挪用基金財產3.8億元等違法事實,深圳證監局決定對前海匯能一對高管夫妻采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2020年6月,曾經管理資金近兩百億的樸素資本被行政監管,同時董事長梁斐收到了警示函。處罰決定書顯示,樸素資本在私募產品的募集和管理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行為。
2017年底,國民技術被私募機構前海旗隆騙走5億元投資款的公告震驚了當時整個國內資本市場。而作為“受害者”,國民技術還因為在此投資環節中沒有如實披露信息,遭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
行業亂象的治理之路,依然是擺在深圳私募面前的一道難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余洋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指出:“私募公司違規行為頻發,主要原因在于私募基金監管要求較高與監管力量有限之間的矛盾;私募基金合規成本較高與因不合規被處罰概率較低之間的矛盾;以及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較大與行業身份不清晰之間的矛盾。”
針對“偽私募”“亂私募”“類私募”等問題,余洋認為,制度建設方面,首先要明確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是私募基金身份,將其視同為金融機構納入全方位監管體系;另外,金融監管部門可劃定各自的職責范圍并利用各自的監管網絡和信息化手段對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實行多角度監管;在保護投資者方面,除了堅持不懈加強投資者教育,還可以加大對違法私募的訴訟力度,通過成立地方金融法庭等方式提高訴訟效率,形成對私募基金有關責任人的有效威懾。
抓住“雙區”疊加黃金機遇
盡管難題待解,但私募行業繼續向上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深圳肩負著探索深化粵澳合作、推動協同發展的使命,也必將催生私募基金行業走向蓬勃發展。
面對考驗,深圳私募逐步向細分領域滲透。其中,深圳創業投資基金受到資本重點關注,已成為深圳私募產業的典型代表。截至2021年末,深圳創業投資基金共有2133只,管理規模2667億元,較2020年末分別增長37.1%、33.6%,在投項目數量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信息技術服務、半導體、電子設備、互聯網服務及機械制造,為深港科研成果產業化賦能。
與此同時,量化私募迎來高速發展。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規模20億元以上的量化私募機構9家(其中百億量化私募機構2家),管理規模1045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347%。其中,誠奇資產2021年規模為580億元,較2020年末增長近5倍。
另一方面,母基金正成為深圳創投圈中重要的力量。截至目前,與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合作設立基金的創投機構共81個,其中深圳本士創投機構51個,占比約62%。受到引導基金青睞的多為深圳本土的頭部創投機構,包括松禾資本、同創偉業、達晨創投等,均曾多次獲得引導基金的出資。
在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人中,也涌現出了各類聚焦細分領域的機構,如聚焦硬科技賽道的松禾資本、華潤資本,聚焦生物醫療賽道的高特佳,聚焦消費升級領域的天圖資本、黑蟻資本,聚焦宏觀策略的凱豐投資,聚焦量化策略的誠奇資產等,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石資本、招商局創投等。
伴隨雙區疊加效應的新機遇,深圳私募行業規模及質量正在持續提升,細分領域也在不斷拓展。不過,雖然深圳私募起步早、數量多,但在基金管理規模方面,深圳與北京、上海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從百強私募排行榜分布來看,績優私募主要集中在上海,與深圳相比仍具有明顯優勢。
余洋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稱,相較于北京和上海,中央各部委和央企設立的基金較少落戶深圳,對于深圳而言國有資本主要得依賴市區兩級財政和國企,來源相對單一;同時,近年來,深圳對于金融精英人才的吸引力轉弱,雖然當下深圳正在加速發展醫療和教育,但仍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醫療和教育資源緊張的系統性問題;此外,深圳對于新設私募基金管理人設立門檻高于基金業協會要求,也不利于基金管理創業團隊在深發展。
“要盡可能發揮深圳的鼓勵創新、敢闖敢拼優勢,爭取監管部門授權適當降低,學習成熟市場監管基金的經驗做法,建立有深圳特色的基金監管體系,同時鼓勵私募基金創業團隊在深圳發展;深港金融合作方面,要加快對QFLP、QDIE、WOFE等跨境基金形式的優化,建立跨境資本基金設立的良好口碑,推動深港資本市場的融合發展;重點引進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進一步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也有利于引進更多國際頂尖金融人才;繼續在醫療和教育方面補短板,爭取拉近與其他城市的差距。”余洋建議。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