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2022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拉開今年諾獎季的序幕。今年首個公布的諾貝爾自然科學大獎爆冷獎給了發現古代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的瑞典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帕博因“發現已滅絕的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并稱他“完成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相關資料圖)
“帕博的開創性研究催生了一門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他通過揭示存活的人類基因與滅絕的類人基因的差異,為探索是什么讓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提供了基礎。”
自1997年以來,帕博一直擔任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并且擔任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名譽研究員。
諾貝爾委員會在公布獲獎名單后的記者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正在萊比錫的帕博得知獲獎消息后非常激動,并將這一消息分享給他的妻子和親人。
基因測序相關領域是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熱門。第一財經記者在10月2日的相關報道中,預測了可能獲獎的成果包括人類基因組第一份草圖,以及第一臺DNA自動測序儀背后技術的發明人等。
古基因組學相關研究獲獎出人意料。帕博開創了從尼安德特人骨骼中提取、測序和分析古代DNA的方法之后,于2010年首次公布了他的發現。當時,他稱:“發現第一個版本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圓了一個長期的夢想。”
受益于帕博的工作,此后科學家們才得以將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與當今人類的基因記錄進行比較。
尼安德特人進化于40萬多年前,很可能來自更早的祖先海德堡人。從地中海到西伯利亞地區,都曾留下尼安德特人的足跡,而且他們非常聰明,擁有比現代人更大的大腦。
人們這樣描述尼安德特人——他們狩獵大型獵物,采摘植物、真菌,捕撈水產,制火做飯,還會制作復雜的工具,用動物皮做衣服,用貝殼制作珠子,并且能夠在洞穴的墻壁上雕刻符號。他們也有高度的文明,照顧小孩、老人和弱者,建造庇護場所,并埋葬死者。
在過去數萬年的時間里,尼安德特人與人類祖先至少在歐洲大陸共存了14000年。他們甚至互相交配。
但直到目前為止,人們仍然不清楚為什么尼安德特人會滅絕,而現代人卻幸存下來。一種解釋是,冰河時代的氣候非常多變,由冷變暖,尼安德特人必須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另一種解釋是尼安德特人口從未超過數萬人,孤立的尼安德特人種群可能在基因上越來越不可持續;還有一種解釋是自約6萬年前現代人類群體從非洲出現,推測許多尼安德特人可能已被現代人同化。
通過尼安德特人的DNA基因組圖譜與現代人類基因組圖譜的對照分析,有99.7%的DNA是相同的。直到今天,現代人身上仍然留下了尼安德特人的DNA痕跡——許多歐洲人和亞洲人的尼安德特人DNA含量在1%至4%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一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的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論文稱,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了解古代人類的基因,對于了解今天人類的疾病健康也有重要意義。例如,一些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被認為可能與過敏、肥胖、糖尿病、凝血以及抑郁癥有關。
對于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結果,一些科學家感到詫異。“個人認為這個工作還是缺乏原創性,獲獎缺乏普遍的認同性。”一位科研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還有醫學專家認為,近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多數都獎勵給了生理學或者生物化學的方向,尤其是今年的獎項與“醫學”相距更遠了。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這一結果雖然出人意料,但也符合諾貝爾獎的調性。解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就好像是人類舉起一面鏡子看自己,提醒著人類時刻反思,永遠不應該認為我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