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期盼已久的寬信用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了。
11日央行發布最新金融數據:9月社融增量3.5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274億元,超過2.8萬億元的市場預期;新增信貸2.47萬億元,同比多增8108億元,超過1.8萬億的市場預期,創該月有史以來新高。
數據超預期反映了人們期待已久的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躍升。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金融數據具有以下幾大亮點:
一方面,企業負債期限結構出現邊際改善。企業短期貸款新增6567億元,同比多增超4700億元,中長期貸款新增13488億元,同比多增6500億元以上,票據融資同比少增近2200億元。中長期貸款快速增長,為企業啟動資本投資支出周期提供糧草。這反映企業用中長期貸款替換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將有助于改善企業的負債期限結構,減輕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壓力。中長期貸款是種子,只要播種就有期盼。
另一方面,風險資產逐漸回表。9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融規模存量的61.5%,同比高0.3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余額占比3.3%,同比低0.2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1.1%,同比低0.6個百分點等,這反映風險資產從表外回表內的力度明顯。由于表內風險資產嚴格受巴塞爾協議約束,風險資產的撥備覆蓋率會極大地提升,市場的敞口風險會得到一定改善。
需加強的地方是住戶部門的信貸需求。9月居民貸款雖在邊際改善,但同比持續縮量;其中短期貸款新增1922億元,同比少增181億元,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3456億元,同比少增1211億元。這反映經濟體系中最終消費需求依然處于邊際收縮狀態,金融數據的改善并非源自需求這一內生動力,而是來自政策的激勵。缺少有效需求的強有力支撐,寬信用的根基還有待加固。
需求邊際收縮下出現企業融資意愿偏強,目前看來合理的解釋大致可以是:一是企業新增融資帶有明顯的財務改善型特征。8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LPR報價分別下調5個基點和15個基點,利率下行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從邊際成本與收益角度看,企業有動力用低利率的新增貸款置換高利率的存量負債,從而改善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尤其是減輕企業的償付壓力。畢竟,如果基于GDP平減指數來合算通脹率,不難發現企業實際支付的真實融資成本要低于名義上的利率。顯然,這會有效激勵部分企業的貸款意愿。
一是新增貸款還主要集中在基建等領域,貸款主體以國企為主,且主要受政策因素驅動。從政策層面看,6月以來新增政策資金支持額度超過2萬億元,包括8000億元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額度、6000億元可做資本金的政策性金融工具、2000億元設備更新再貸款、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5000億元存量專項債限額發行;此外,9月央行再次啟動了2020年2月暫停的PSL(抵押補充貸款),規模也達1082億元。結合央行推出的各類再貸款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這些激勵政策在9月份發揮了激勵的功效,用政策激勵帶來的更優惠融資成本,推動了9月份寬信用的邊際改善。
不過,當前社融邊際改善,并非受邊際投資收益率的改善推動,這意味著資金輸出只是開始,如何持續激發貨幣乘數效應,并安全地把播下的種子收回來,才是關鍵和核心,也才是一個完整的輪回。為此,真正將寬信用的萌動規范在經濟社會的風險可承受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范圍之內是關鍵。
在全球經濟風云變幻的當下,穩增長還需把握好逆周期操作的尺度,寬信用的邊際改善需要一個刺激、消化吸收的過程,為消化吸收留足相應空間,寬信用才能在實現穩增長的同時,不至于觸碰到風險的開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