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流傳“今年小麥大面積死亡,尤其是豫皖及蘇北小麥主產區”的消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多位業內人士稱,該說法并不準確。從各地調查來看,雖然也有受極嚴重凍害死苗情況,但并不是大范圍現象。
不過,出現較大面積凍害黃苗情況也是事實。業內人士指出,這有多重因素。去年冬季驟然降溫、干旱少雪,寒旱交加;部分小麥品種抗寒性弱;秸稈還田不當,整地播種質量差等。
據安徽省種糧大戶王漢反映,國家推行秸稈還田多年后,如果農戶沒有土地深翻的意識,再趕上特殊天氣,就很容易出現小麥枯黃死苗情況。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當前局部地區小麥苗情不好,但從主產區小麥整體苗情來看,明顯好于去年,特別是前期中東部有兩次大范圍降水,對緩解一些地區的旱情來說很有好處。當前距離小麥收獲時間仍然較長,后期主產區小麥將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的重要時期,后期天氣才是決定夏糧生產的關鍵。
近日,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制定了《科學抗旱春管奪夏季糧油豐收預案》(下稱《預案》)。《預案》指出,2022年入冬以來,我國降水總體偏少,預計今年春季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可能發生春旱,抗旱春管奪夏季糧油豐收任務艱巨。各地要積極有效應對干旱,切實減輕災害損失。
小麥枯黃、死苗的原因
北方麥區冬季葉片凍害是常發現象。不過,今年凍害黃苗面積較大。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志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可以說是多年罕見。最近幾年多為暖冬,或冬天冷而不旱,麥苗經過低溫鍛煉入冬,出現大面積凍害或嚴重凍害較少。
近20年來,也有多個年份冬季凍害或旱害面積較大,如2009年、2012年,冬春旱害、凍害情況比較嚴重,影響很大。然而,本季冬小麥生長的天氣確有特殊性,冬季寒旱交加影響面較廣。具體來說,受去年入冬異常降溫、冬季寒潮和干旱多重因素的影響,今年北方麥區及長江中下游麥區越冬期出現較大面積凍害成為事實。
張智先也提到,今年小麥枯黃、死苗情況,各地不一樣。總體來看,的確存在小麥死苗現象,個別地區可能比較嚴重,但不是一個大范圍現象。
導致今年小麥枯黃、死苗的原因,寒旱交加的天氣首當其沖。
王志敏稱,去年冬前和冬季天氣異常特殊,冬前溫度偏高,麥苗生長較快,甚至旺長。然而,11月底,突然劇烈降溫,北方地區直接降到零下十幾度,麥苗未預先經歷一段時間較低溫度鍛煉,便提前進入寒冬,導致麥苗抗性不足,冬季又多次出現嚴重寒潮,且持續干旱無雪層覆蓋。
業內人士也提到,驟然降溫導致小麥主產區農戶措手不及,未給麥苗澆上防凍水。若澆水及時,將會給小麥幼苗穿上一層“冰衣”,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不致于使麥苗凍死受傷。
1月29日,農業農村部官方發布的《當前小麥防凍抗旱促穩長技術意見》稱,去年入冬以來,受多股強冷空氣影響,小麥主產區大部氣溫低于常年同期1℃左右,部分地區出現極端低溫,個別麥田發生凍害;華北、黃淮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淮北、西北、西南部分丘陵山區麥田旱情較重。
《意見》指出,冬春季“旱寒”疊加造成小麥死苗,而且部分麥田苗情不均衡、旺苗弱苗并存現象突出,病蟲草害威脅較大,增加了春季田管難度。
由于凍害有輕有重,王志敏稱,絕大多數麥田是葉片受凍害,表現出葉片部分青干或黃苗,但葉片基部仍是綠色,屬基本正常狀態。此外,少部分麥田凍害嚴重,地上部分完全枯黃,遠看好像是死苗,但近看或扒苗看,苗基部的分蘗節和根系仍是完好有活力的,返青后可正常生長。
除天氣因素外,麥苗受凍害程度不一樣,則主要與小麥品種、整地播種質量不同有關。王志敏稱,小麥品種抗寒性弱、秸稈還田不當、整地播種質量差、播后土壤暄松未鎮壓的麥田凍害相對較重。
從各地麥田調查看,不同品種間的凍害差異也較大:一些抗寒性強的品種凍害明顯較輕,有的只是葉尖凍干,基本為綠苗過冬;而一些引種不當、抗寒性弱的品種,受凍害嚴重,苗體完全呈黃枯狀態。
“今年提供了一次觀察和檢驗品種抗寒性表現的好機會,農戶選擇品種要高度關注抗寒性表現。”王志敏稱。
業內人士指出,在黃淮冬麥南片區,凡在寒露(10月8日)前后播種的小麥,由于氣溫偏高,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旺長現象。若不能及時鎮壓或藥物控旺,遇到氣溫驟降,就容易發生大面積凍害。如果旺長小麥在冬季休眠前就提前進入拔節階段,遭遇凍害后,就只能依靠分蘗,重新形成分蘗苗,埋下了小麥產量來年減產的較大風險。因此,對農戶來說,種植小麥既要參考往年慣例,也要參考當年當地天氣情況,以及田間肥水情況,來決定小麥播種量和播種時間,而非跟風搶種。
秸稈還田是否該“打板子”?
在前述因素之外,“秸稈還田”也被再次推上風口浪尖。張智先表示,秸稈還田本身沒問題。如果秸稈還田不科學,秸稈處理不徹底,在凍旱交加的天氣情況下,很可能會加大麥苗受害程度。
王漢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的種糧大戶,是一位種小麥、玉米的“老把式”。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秸稈還田是一個基礎問題,連年的秸稈還田,如果還田方法不當,不能及時腐化,可能會出現多種問題。
比如,如果秸稈還田量過大或者不均勻,不但影響秸稈的分解速度,還會導致農作物秧苗出現根系懸空的“吊根”現象,從而吸收水分和營養艱難,容易出現枯黃、死苗現象。
另外,秸稈分解會與麥苗爭奪養分。秸稈中的微生物,會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作為分解質。然而,秸稈分解階段,正處于農作物秧苗生長過程。因此,在秸稈還田后,一般還要追加氮肥、磷肥、菌肥,加速秸稈的分解速度,這會增加農戶的種植成本。
與此同時,如果秸稈上生存大量蟲卵,秸稈還田后,蟲卵留在土壤空隙或秸稈根部,蟲卵越冬至來年會造成蟲害,從而增加農藥使用量。
2022年9月,官方發布《2022年秋收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以黃淮海地區為例,還田時病蟲害較嚴重的地塊,秸稈須收集離田并無害化處置。此外,玉米秸稈還田分為旋耕還田、深翻還田、深旋還田三種。
對于秸稈還田,王漢坦言,對當地來說,這仍然是一項新技術,還處于摸索階段。之前都是焚燒秸稈,然而秸稈還田持續多年后,由于在地里常年積累,量已經很大,不能及時腐爛,如果再不旋耕、深翻土地的話,就會造成麥苗枯黃、死苗的情況。
土地旋耕、深翻背后是成本的增加。據王漢介紹,如果秸稈還田后直接播種,整地成本每畝土地只有50-60元。如果深翻,每畝就會再增加70-80元的成本。“既然秸稈還田是國家政策,建議為農戶配套土地深翻補貼。”他說。
值得關注的是,從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角度,秸稈還田給農業豐收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也引起地方政府的關注。
2月20日,湖南省長沙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2023年長沙市委一號文件”。該文件提出“開展秸稈有序焚燒研究。”
長沙市人大代表肖定在《關于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從蟲口奪糧,將秸稈由禁燒調整為有序焚燒的建議》中提出,秸稈還田帶來兩大問題:一是秸稈禁燒行動導致鉆心蟲越冬基數越來越大。以前焚燒秸稈,高溫會殺滅秸稈中的病菌和蟲源,越冬蟲源減少;二是秸稈粉碎后,其中攜帶的病菌、害蟲蟲卵并沒有被消滅,反而進入土壤,從而能夠順利越冬,危害來年作物。“有不少農民、種糧大戶、農業生產企業都提出想要適當允許秸稈焚燒,而不是現在的全面禁燒一刀切。”
在該建議中,他提到,農作物秸稈焚燒會帶來“減少農作物病蟲草害”“起到一定降鎘效果”“可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一系列益處,建議重新認識、客觀看待農作物秸稈焚燒、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