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市三省科技創新協同合作指數有何特點?
4月12日,《2022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下稱“報告”)發布,該報告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撰寫。這也是三省一市第四次共同發布該指數報告。
報告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以及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研究以2011年為基期,測算評估了2011-2021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得分情況。
【資料圖】
數據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邁上新臺階,年均增速達到9.47%,并呈現出三大趨勢:研發經費與人才集聚加速,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達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前沿科學與技術融合加深,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數量11年間增長近6倍,合作發明專利數量增長7倍;科創資本與產業賦能加強,以資本為帶動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不斷提升。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長至2021年的247.11分,較2011年增長了近1.5倍,年均增速達到9.47%。從5項一級指標變化情況來看,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其次是資源共享指標,第三是創新合作指標,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指標發展增速稍顯緩慢,當前和未來需要不斷探索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新路徑,營造區域一體化的科技創新環境。
研發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三成
從具體的三大趨勢看,長三角研發經費與人才集聚加速。2021年,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達3.0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三成,長三角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為5.0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兩成。長三角地區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71.18人年,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
從人才流動方面看,“十三五”期間,科技人才在長三角三省一市跨區域流動達到165萬人次。研發經費、人才、平臺、設施等創新資源在長三角地區加速集聚。
前沿科學與技術融合方面,2021年,長三角區域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數量達到26481篇,較2011年增長近6倍,41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納入了區域科研合作網絡中。2021年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達到30968件,合作發明專利7835件,較2011年分別增長了86倍和7倍,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國際科技論文合作的學科領域主要集中在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腫瘤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STEM領域,基礎科學研究不斷突破,科學前沿布局匹配長三角區域產業發展所需。
三省一市間專利轉移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學科與技術領域融合聯通,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泉。
高技術產業利潤較2011年增長1.31倍
在科創資本與產業賦能方面,2021年,長三角高技術產業利潤高達3594億元,較2011年增長1.31倍,占全國高技術產業利潤的近3成。截至2022年9月,從上市企業投資流向看,長三角地區1914家上市企業向區域內4381家企業異地投資;從投資機構投資流向看,長三角地區獲融資企業數超過1.2萬家。
長三角上市企業和投資機構對區域內的投融資活動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等行業領域,體現了在科創產業與資本的加持下,長三角不斷整合產業鏈并促進資本要素高效流動,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活力。
4月6日公布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實施辦法(試行)》明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資金主要由中央關于引導、支持地方科技創新發展有關的資金進行安排,三省一市應共同加大投入,擴大長三角聯合攻關的資金規模,鼓勵長三角地市縣級共同投入。
辦法提出,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區域協同解決的創新需求,分批布局、協同攻關,生物醫藥類可以里程碑式分段推進。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圍繞重點產業培育、科技惠民示范等,自主布局聯合攻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