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科發起的首屆中山重癥周(楓林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這是新冠疫情以來上海首次舉辦針對重癥醫學的專業學術會議,聚集了包括北京協和醫院杜斌教授、北京安貞醫院侯曉彤教授、華西天府醫院康焰教授等一批國內頂尖的重癥醫學領域專家。
中山醫院重癥科主任鐘鳴教授在楓林國際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重癥醫學的發展對于后疫情時代也仍然重要。
【資料圖】
疫情后重癥醫療資源投入仍然重要
“重癥醫療資源作為重要的醫療儲備,是面對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災害的最有力的手段,不能單純以經濟賬來衡量。”鐘鳴說道,“重癥醫學這門學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先進技術的研發也很關鍵,要隨時為即將到來的突發事件做好準備。”
重癥醫學的重要性在新冠早期階段體現得尤為透徹。鐘鳴作為首批援助武漢的重癥專家,在第一波最兇猛的疫情到來時,成功救治了上百名重癥患者。即便是在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減弱的情況下,病毒對于老年人和脆弱人群的殺傷力仍然不可小覷。
“通過疫情人們才意識到,重癥醫生是保衛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人們的生命交給重癥醫生,我們負責降低病死率。”鐘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然任何疾病發展為重癥后,救治的難度也是大大提高的。”
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后,國家在包括ECMO、呼吸機在內的重癥醫療設備上投入大量的財力,在短期內培訓了大量醫護人員使用這些先進的醫療設備,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了寶貴經驗;醫院也臨時擴建大量的ICU重癥病房,收治新冠重癥患者。
如今,大規模的疫情高峰已經過去,在鐘鳴看來,重癥學科的發展不應因疫情的緩解而放松。“我們重癥醫生就好像是消防隊員,不能等到火情來了毫無準備,而是應該在平時就提高醫療救治水平,這很大程度上依賴對人才的投入和重視。”
如何讓重癥醫學科吸引到優秀的人才?鐘鳴表示,這是目前學科面臨的困境和挑戰。“重癥醫學科是人力密集的學科,現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成本很高,但沒有體現在收費上,因此很多醫院就對投入重癥醫學沒有很高的積極性。”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鐘鳴認為,本質上來講,重癥醫學科要得到更好的發展,還是應該多部委聯動,合理地調整收費,增加對醫護人員的鼓勵。
DRG付費模式如何影響重癥學科?
隨著醫保成本的升高,醫保的負擔能力也越來越受關注,政府已開始改革部分醫療和醫院服務的價格機制。第一財經此前對國家新推的DRG付費改革進行過專門報道,DRG也就是通常說的“按病種付費”。
DRG付費改革,是近年除帶量采購、國家醫保談判之外,又一個醫保控費的核心手段。自2019年10月,中國30個DRG試點城市的發布,到2020年6月,CHS-DRG細分組方案發布,再到2021年底各試點啟動DRG實際付費,DRG的支付方式改革正在從局部向全面、從部分到全體、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發展。
在論壇上,DRG付費改革背景下重癥醫學的發展也引起業內高度關注。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院長康焰教授在演講中指出:“在醫院經營壓力空前增加的背景下,合理控費成為必然趨勢。DRG本質上是一個分類管理的工具,是為了擠掉醫療行業的泡沫,使得醫療救治更加規范。”他舉例稱,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就是泡沫,過度醫療也是泡沫。
不過他強調,有相當比例的重癥患者收費目前還不能完全納入DRG。在談到DRG對醫院重癥救治的影響時,康焰表示,主要有三方面的影響:ICU利用率降低的趨勢,內科ICU病床數減少趨勢,治療過程中的費用壓力。
康焰同時指出,研究顯示,院內感染是ICU病人住院費用增高的重要原因,也是DRG制服中導致并重超支的重要因素,因此嚴格的無菌操作、加強呼吸導管的消毒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成為降低院感的關鍵。
在新冠疫情期間,ICU內的院感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上了ECMO的患者而言。對此,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侯曉彤教授表示,未來清醒ECMO是一個發展方向。“病人如果醒著能夠活動,那么就能大大降低感染的機會。”侯曉彤在論壇上表示。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在給重癥醫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讓醫生面臨更大的挑戰。不過,與會專家都認為,重癥醫生將會成為最后一個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醫生崗位。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杜斌教授在題為“人工智能能否替代重癥醫生”的演講中表示:“ICU的重癥病人相當復雜,人工智能還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雖然有很多AI看片,但是它還缺乏一個金標準,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