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海鋼聯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18萬元/噸,與昨日持平止跌。
半年前,2021年11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一度高達59.5萬元/噸,隨后開始拐頭向下。經歷了今年數次“萬元級”下探后,距離歷史高點已經跌去將近70%。
(相關資料圖)
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與上游擴產供應增加和下游需求疲軟的“反差”有關。而在新能源汽車需求不及預期的情況下,更多的廠商把目光投向了鋰電池的另一個應用市場:儲能行業。
“碳酸鋰價格的暴跌引發了我們儲能行業的極大關注,因為它是整個儲能鏈路里最前端的核心材料,也是材料成本占比最高的一部分。電芯約占磷酸鐵鋰儲能系統成本的60%~70%,所以它的降價勢必帶動儲能終端產品的降價,對客戶來說是好事。” 中天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譚清武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不同于新能源汽車供需遵循的市場化邏輯,國內的儲能市場下游主要集中在大儲項目,即電源側和電網側配置的大型儲能。2021年,“大儲”項目占據了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76%,是當之無愧的裝機主力。然而,該市場主要由政策驅動,缺乏成熟的商業化模型。目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出臺了新能源項目配置10%~20%、時長1~4小時儲能的強制要求。
正如譚清武所言,多家儲能廠商亦向記者表達了外界因成本大幅下降而對儲能發展信心大增的觀點,認為這給行業整體帶來利好。但具體到微觀的廠商個體,并非如許多券商所預期的那樣全是“好消息”。價格下跌不一定會帶來量的提升,而量的提升也未必會帶來利潤的增長。
電化學儲能的產業鏈中,包含了電池組、PCS(儲能變流器)、系統集成等多個不同的環節。對于這些廠商中的很大一部分而言, 除了應對技術上的“內卷”,他們接下來還需在價格上做到更精準地識別和預判,并因此制定策略。
壓力給到電池廠商?
碳酸鋰價格的持續下跌牽動著儲能行業的神經。而多數儲能廠商在被問及對自身影響時都不約而同地指向:最敏感的應屬電池廠商。
2021年、2022年,電池廠商連續兩年的密集擴產導致了產能過剩的隱憂,也意味著他們即將直面更殘酷的市場競爭和行業洗牌。
早在去年末,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就曾發出預警:2023年儲能鋰電池,尤其是大型280Ah儲能鋰電池供應商進一步增加,全市場范圍出現“一芯難求”現象概率不大。但產能快速釋放也帶來儲能鋰電池產能過剩風險。
上述報告認為,一二線品牌的儲能產品在性能、成本、售后、安全等方面的“綜合性價比”優勢將會進一步凸顯,三四線品牌及部分新玩家將可能因產品滯銷而產能過剩。如果不具備產品性能持續升級或者產能品控接軌一二線的制造能力,上述玩家或會成為本輪儲能發展周期中第一批被淘汰的企業。
今年4月,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儲能產業白皮書2023》亦發出“靈魂追問”:國內鋰電的上游產能規劃將于2025年達到4000GWh,會否重現當年光伏產能過剩的歷史?
雙登集團儲能產品線總經理戴駿對此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盡管這個消息會造成上游原材料企業的利潤率下降,但是對于許多電芯制造企業,特別是電池系統集成企業是利好的。因為當原材料價格往下走時,根據目前許多項目采取的價格聯動機制,最后的成交價也會有相應的調整。比如,五月份中標、八月份進貨,如果這時鋰價降了,進貨價也會據此下調。
“目前,大部分的電池廠對于進料比較小心,都是以銷來進料,如果控制精準,那么原材料降價對企業的利潤影響不大。從去年底到今年,這方面的利潤是比以前要好的。怕的是有些企業‘投資未來’,在投標的時候就把電池未來降價的空間也算進去。在非正常的情況下,投了過低的價格,這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戴駿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他還表示,作為老牌的電池廠商,雙登的風格較為穩健,目前沒有發生過因鋰價波動劇烈而與其他企業的戰略協議或長協無法履約的情況,但部分企業如果追求較高的業績增長,可能會采取較為激進的報價策略,為后續經營埋下隱患。
那么,當前多數投資方是否遵循“價低者得”的邏輯?戴駿稱,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下游客戶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即是否能達到“及格線”,如果滿足了再看價格。越成熟的客戶往往越追求性價比,尤其是海外市場的客戶。
鵬輝能源副總經理、技術專家吳候福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原材料的降價的確給企業帶來一定成本和報價的顧慮。“從原材料的采購到電芯生產出來交付給客戶,大約需要幾十天的周期。現在降幅太大,我們無法預估幾十天后的價格。這時候,我們會盡量跟下游客戶去反映和協商,同時加強自身的價格風險管控。”
放眼未來,許多企業人士認為,在原材料價格大跌、產能過剩之后,包括電池廠商在內的行業玩家激烈廝斗已經“在路上”。
天合儲能儲能產品研究院院長楊凱對第一財經稱,現在的儲能行業可以和過去的光伏行業進行類比。在經歷了兩輪大洗牌之后,現在剩下的光伏企業無論是在企業的管理能力、產品的控制能力,還是材料價格和迭代的快速反應能力都有了質的提升。而如今的儲能行業,雖然說是“百家爭鳴”,但是實際的利潤率并不高,還需要投入大規模的人力和財力。由于缺乏合理的商業模型,配套儲能“建而不用”,因此許多投資商仍然依據投標價格而非性能指標進行決策。在此背景下,儲能電池廠商面臨的競價壓力不言而喻。
楊凱認為,隨著儲能市場的進一步完善,能夠讓企業從這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將是技術實力。即在保障安全“達標”的前提下,如何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出貨量增長,利潤或持平
碳酸鋰的大幅降價,使得不少機構判斷:下游儲能電站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長,從而使得相關廠商的出貨量和利潤率雙雙攀升。
但據第一財經記者多方了解,從行業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層邏輯并不完全說得通。
譚清武表示,受制于政策要求,目前許多省市的新能源項目必須要配置儲能才能并網,因此去年規劃的儲能規模很高。不過,因為鋰價高企使得終端儲能產品價格急劇攀升,導致到年底并網交付的規模沒有達到規劃的預期,存在很多空缺。現階段,盡管儲能的招標價格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很多業主和客戶的反應卻不是立即下單,反而是更謹慎地觀望,是否會有更低的下探空間。
由于“五大六小”電力央企的“風光大基地”項目普遍要求在年底之前并網,按照建設工期的要求,5月一般是招標和交付的開始。譚清武認為,如果儲能的價格持續走低,今年5月的招標量很可能會出現比去年還猛烈的集中交付期。目前,公司已經做好相關的產能匹配方案,并與客戶溝通價格聯動機制銜接。
由于目前儲能產業鏈的各環節普遍擠滿了競爭者,因此即便終端需求有了提升,具體到儲能廠商個體而言未必就能分到多少訂單。同時,出貨量的提振,也未必帶來利潤的上升。
科士達產品總監黎志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產能過剩的狀態下,儲能行業“磕價格”的威脅一直存在。對于PCS廠商而言,鋰價波動的影響沒有電池廠商和系統集成廠商那么大,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市場空間和競爭對手不及后兩者。一般而言,PCS在整個儲能系統里的占比不超過七到八個點。由于系統成本降低,投資規模也會相應擴大,因此PCS廠商的市場空間也會更大,爭取更多的出貨。不過,黎志榮也表達了對于國內儲能“低價競爭”的擔憂,他認為公司的盈利壓力主要還需依靠海外市場來緩解。
多家頭部儲能電池集成商對記者表示,盡管其預計儲能產品出貨量有望大幅增長,但上游儲能電池降價很快就會傳導到下游客戶端,儲能系統集成商的利潤率基本保持不變。
“鋰價的持續下跌,帶動客戶期望的心理價位下降,再加上現在廠商的競爭都很激烈,所以這對于提升利潤不一定有太大的幫助。降價之前,很多廠商為了搶訂單即使不賺錢也要做,現在相對可以賺一點或是不虧了。就我們的感受而言,去年延期交付的儲能項目客戶現在普遍希望把握住這個時間節點,不再等待。而在報價策略上,我們也在努力貼近實時的市場情況盡量做到平衡。大家都是拿著年底的價格預期去投現在的項目,可以想象這里面的競爭和風險有多大。”科華數能技術中心總經理曾春保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