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未來5年,優質道地中藥材的需求會持續增強,但道地產區意識和抗市場風險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第十屆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聯盟發起人及理事長張伯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下稱“聯盟”)發布的《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藍皮書》(下稱《藍皮書》)披露,我國共有藥用資源1.6萬余種,其中藥用植物1.4萬余種,藥用動物兩千余種,藥用礦物千余種。2022年中藥材種植規模達6400畝;2022年1~9月,中藥工業實現營業收入5138.1億元,同比增長5.8%。“三無一全”(即無硫黃、無黃曲霉素、無公害,全過程可追溯)藥材累計56個品種、69家企業、110萬畝以上。
《藍皮書》指出,中藥材講究道地性,但在實際生產中,各地道地藥材意識還較為薄弱,濫用道地藥材稱呼、盲目引種和擴充產區的現象比較嚴重。對于價值高的道地藥材,各地紛紛引入,一方面造成產區被動變遷,道地產區存在被所謂的新興產區取代的風險;另一方面導致部分中藥材供求失衡,市場價格呈現大幅波動趨勢,陷入“一漲就種,一種就多,一多就跌”的怪圈,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戶造成了極大的經濟風險。
同時,中藥材是一二三產緊密相連的特殊產業,存在“低、小、散”的種植現狀,與生產成本和技術要求較高的矛盾突出;產品訂單率較低,市場信息不對稱,定價權由深加工企業掌握;農民小額貸款難,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并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雙重影響,缺少產銷合作組織和龍頭加工企業帶動,“產-加-銷”一體的產業鏈尚未形成,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張伯禮坦言,我國中藥材品種眾多,藥材道地屬性明顯,如吉林人參、田三七、川貝母、“四大懷藥”“浙八味”“湘九味”“福九味”等。隨著野生變家種、南藥北種、北藥南栽,藥材品種混雜,品質參差不齊。眾多企業和農戶種植不規范,生產經營混亂無序,難以形成明顯的品牌效應,導致價格、質量、產量出現各種問題,往往造成“藥賤傷農,藥貴傷民”。
盡管目前有部分省市出臺了中藥材保護與發展規劃等相應文件,支持促進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但尚未形成全國性制度,且尚不能滿足全面提升中藥材質量和品牌價值的需求。
為此,張伯禮建議,在國家相關委局支持下,實施道地藥材地方政府專賣制度,由各地省政府負責本區域道地藥材專賣,專賣不壟斷,引導市場良性發展,共同確定本省區道地藥材品種、質量及等級標準。同時,地方政府協調好有關部門,集中開展優良種質培育,從良種繁育、栽培、采收、產地加工、倉儲、物流、到銷售開展全產業鏈監管;地方政府發布道地藥材質量及分級標準,頒發相應標識,打造區域品牌,扶植地方中藥材產業。
針對各地中藥材生產和布局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張伯禮建議全國統籌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品種,并制定出臺切實可行的產業優惠和保護政策,避免盲目引種和擴充產區,引導非道地產區逐步退出道地藥材生產;并加強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指導,緩解生產分散決策導致的總產量和價格大幅度波動,推動建立以優質優價為導向的價格形成機制。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