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公募基金的快速擴張,基金經理的隊伍也不斷擴容。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逾27.38萬億元的基金規模由3400余位基金經理管理。其中,基金經理年限不超過3年的“新生代”有1560余人,占比超過四成。
與此同時,行業起用新人的動作愈加明顯。今年以來全行業合計179位基金經理離任,新聘基金經理則有414位,今年以來首度實操管理產品的“新人”就有328人。近年來,公募行業基金經理新老更替加快,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13年以前,每年正式“出道”的基金經理不到百人,2014年、2016年在100人至200人之間,2015年、2017年至2020年則在200人至400人之間。2021年和2022年這一數據迅速增長,分別有超過520位基金經理“上新”。
(資料圖)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經理年輕化是近年來的趨勢。在近年來市場風格變化和行業輪動明顯加快的背景下,明星基金經理已“走下神壇”,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表現亮眼,不過業績可持續性還需時間觀察。
“新生代”占比超四成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全市場基金規模達到27.38萬億元(剔除ETF聯接基金市值,下同),由3400余位基金經理管理。其中,基金經理任職時間不超過3年的“新生代”有1560余人,數量已經超過全公募行業的45%;而“上崗時間”不足一年者則有550余人。
例如,8月15日,萬家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表示,萬家瑞益靈活配置混合增聘孟祥娟為基金經理。公告顯示,孟祥娟曾任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債券部總監和首席債券分析師等職,今年5月入職萬家基金。她的證券投資管理從業年限顯示為0年。
從多家基金公司近期公告的旗下基金產品基金經理變更情況來看,資歷尚淺者“出道”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據不完全統計,僅8月以來上任的“零經驗”基金經理人數就超過40位,相當于每天都有三位基金經理“上新”。若將時間拉長至年內,今年以來首度登場的基金經理則有328人。
據記者觀察,這些“新面孔”的基金經理之路,大多是與資深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開始,且大多涉及的是權益類產品。也有部分單獨管理產品的“新人”則是從指數型基金產品或債券型基金入場。此外,還有舊基金經理卸任,新基金經理直接接管,或是新基金經理發行新的基金產品等情況。
在業內看來,通過增聘形式升任新基金經理,即“以老帶新”的情況最為常見。“新人沒有知名度、相對缺乏經驗,先與成熟的基金經理合管,可以向經驗豐富的老基金經理學習,等半年或是一年成長成熟且表現不錯的話再獨立管理基金經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有些明星基金經理增聘、卸任,市場會有離職猜測,但可能只是“以老帶新”的結果。
同時,他也坦言,增聘舉動也有為舊基金經理離職做鋪墊的可能,此舉可以“平滑”基金經理離任帶來的沖擊。例如,某百億級別的基金經理在增聘信息發布后引發離職傳聞。彼時其所在基金公司否認并回應是“挖掘新生代投研能手潛力”,但不久后,該基金經理便官宣離職。
為何新人頻頻上位?
整體而言,在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正在持續吸納人才,起用新人的動作愈加明顯。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以來有超過100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旗下179位基金經理離任,而同期有127家機構共新聘了414位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是基金產品的主要決策者,產品表現如何與之息息相關,但優秀的基金經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場中磨練出來的。”某權益見長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當前市場環境不佳的時期,正是培養新人的好時候,可以給他們時間歷練和成長。
在他看來,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明星基金經理們在面對存量業績或新發募集規模都有不小的壓力。新人基金經理則可以“輕裝上陣”,“即使業績或募集成績沒有那么好,在當前的環境下也不突出”。
事實上,在近年來基金業績表現前列者,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面孔”。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在排名前20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僅計算A類)中,有8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例如,招商優勢企業混合A基金經理翟相棟、嘉實信息產業股票發起式A基金經理李濤等。
而在2022年、2021年也有類似情況。在年度業績排名前20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基金經理任職時間不超過3年的“新生代”基金經理的數量占比均超過三分之一。而那些耳熟能詳的明星基金經理則面臨較大的業績壓力。
“近年來市場風格變化和行業輪動的頻率明顯加快,頭部基金經理在規模和風格的約束下,投資策略的靈活度受限。新生代基金經理雖然管理經驗還在不斷積累,但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學習能力、做優業績的進取心上具有相對優勢。”前述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說。
同時,他也提醒,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從業年限尚短、平均持倉市值規模相對較小,投資也具有更為鮮明的風格,可能選到的正是目前正值風口的行業,對其業績可持續性還需要時間觀察。
不可否認的是,相較于過去對頂流基金經理造星式的宣傳,現在的新基金經理“出圈”更為艱難。“之前明星基金經理這波操作已經把行業信譽透支了,新人只有業績特別突出才能被看到。”華南一家公募基金人士這樣說道。
據記者了解,“新生代”基金經理既有從公司內部培養上來的,也有從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預備役”就挖角過來的。對此,受訪人士普遍表示,現在大多數公司主要以內部培養加外部挖掘并行的方式進行人才梯隊的培養,但不同時期的需求有不同的側重點。
例如,華東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是需要他來帶領團隊或者補充賽道,那我們就會挖成熟的基金經理。如果只是補充人才,那會挖表現優秀的行業研究員或者自家培養。”
他進一步表示,行業發展太快,產品數量激增,而人才培養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對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從正常路徑培養一位基金經理,即從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再到獨當一面的基金經理,可能需要花費大約五到十年的時間,而挖角同行可以大大縮短這一時間。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