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腦脊髓腔內或腹腔內、局部灌注給藥。
2、一般劑量多用一次1×10^6~3×10^6單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連用數月或更長。
3、可根據病情逐漸增減劑量。
(資料圖片)
4、該藥有時間依賴性,長時間保持有效濃度,抗癌效果較好(即連續治療為佳)。
5、不良反應:1.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即寒戰、發熱和不適。
6、劑量超過44×10^4單位/m^2時,注射2~6小時后即可出現發熱。
7、隨著療程延長,發熱可逐漸減輕,一般7天后可停止發熱。
8、為避免發熱,事先可使用醋氨酚。
9、若仍發熱,與IF-α含雜質有關,不宜再用。
10、2.骨髓抑制在用藥中可出現白細胞、血小板和網狀紅細胞減少。
11、減少劑量在8.5×10^4單位/m^2以下,可減輕骨髓抑制發生。
12、3.局部反應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現紅斑,并有壓痛,24小時后即可消退。
13、4.其他脫發、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過性肝損傷。
14、偶見過敏性休克,用藥前作過敏試驗。
15、相互作用:潑尼松或其他皮質激素有降低干擾素生物活性的作用,應予注意。
16、注意事項:1.心肌梗死、重癥高血壓、腦血管疾病慎用。
17、2.如發現凍干制劑萎縮、變色,液體制劑混濁、有異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18、3.不宜口服與靜注。
19、4.置1~4℃處保存。
20、療效評價:1.對多種惡性腫瘤有顯著療效 干擾素用于毛細胞白血病有效率可達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達69%,IF-α儀療法已成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一種標準治療;對非何淋巴瘤有效率為65%;對骨髓瘤為15%-25%;對急性白血病僅有中等療效;對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轉移性腎癌及胰腺惡性內分泌腫瘤也有一定療效;對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為15%~25%;對艾滋病發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為35%~50%。
21、2.與其他抗腫瘤藥物并用可明顯提高療效與DTIC并用治療播散的惡性黑色素瘤療效較好;與ADM并用治療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現有協同作用。
22、5-氟尿嘧啶聯合干擾素治療晚期胃腸道癌、特別是結腸癌和食管癌總反應率最高達63%。
23、3.在臨床應用中多作為放療、化療及手術的輔助治療劑 如與放療并用治療膀胱癌可減輕放射反應,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24、4.對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顯的是由乳頭癌病毒引起的尖銳濕疣、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帶狀皰疹等。
25、對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