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Con與異質結技術,誰與爭鋒?
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通威股份(600438.SH)董事長謝毅,直言“當前HJT電池暫不具備明顯優勢,公司繼續為產業鏈合作伙伴做好車間主任”。
伴隨硅料產能供不應求,價格飛漲,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大增3倍。憑借掌握上游硅料資源,近期,通威股份以價格優勢“殺入”組件行業,并獲得華潤電力3GW組件集采。在將組件業務布局擺上臺面后,通威股份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相關資料圖)
截至8月23日收盤,通威股份股價報59.05元,總市值2658億元。
根據業績說明會,通威股份的N型硅料已有批量出貨IBC電池尚處于產線優化中。至于公司在布局組件業務后,如何處理好與原有組件客戶關系的?謝毅表示,“通威的組件業務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與市場基礎。基于目前國家雙碳目標要求和行業一體化發展趨勢加強,公司會順勢而為,考慮在組件業務上做進一步論證規劃。”
當前,光伏行業進入新一輪技術迭代,哪項技術能夠被率先鋪開使用,關系到行業競爭格局變化與產業鏈利潤分配。
自2016年起盛行5年的P型電池的成本控制已接近理論極限,光伏電池技術與工藝現處于由P型電池向N型電池轉型的技術過渡期。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鈞達股份(002865.SZ)、中來股份(300393.SZ)等A股上市光伏企業均在加速布局TOPCon電池產能。
其中,天合光能的宿遷8GW TOPCon電池項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預計下半年逐步投產。晶科能源今年初在安徽合肥、浙江海寧分別投產共計16GW 高效N型TOPCon電池產能。據PV-InfoLink數據,2022年行業產能預計將超過37GW。
反觀HJT方面,根據全國光伏統計顯示,2021年底HJT已建產能達到5.57GW,2022年待建產能4.8GW,遠低于各家A股光伏龍頭布局的TOPCon電池產能。相較于規劃產能,待建產能較少,主要原因為HJT生產成本相較于傳統PERC電池高,HJT 并未有明顯優勢,因此產品溢價有限,導致待建產能量少。
進軍組件業務之前,通威股份是光伏界的硅料和電池片龍頭。上半年,公司實現電池銷量21.79GW,同比增長54.55%,其中大尺寸出貨比例超過90%;實現高純晶硅產量10.73萬噸,同比增長112.15%。
此前,通威股份披露2022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受益于硅料供不需求、價格大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3.39億元、122.2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7.16%、312.17%,位于業績預告的中樞值。
另外,通威股份宣布繼續擴產硅料,公司擬分別在云南保山和內蒙古包頭投建合計年產4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投資總額合計280億元。今年以來,通威股份已與隆基、美科、高景、宇澤、雙良等下游企業新增簽訂硅料長單購銷合約,長單總金額超千億。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四川限電對硅料供應影響并不小。據記者了解,多晶硅生產企業從停產到復工,從降負荷再到滿負荷,重啟時間大于硅片環節,影響產出的時間將至少持續10~15天。業內預計,限電影響實際硅料產量4000噸~6000噸。這意味著,硅料短期供應緊張的局面或會加劇,致使硅料價格繼續維持在高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