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基金業協會”)發布了最新公募基金市場數據。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合計達26.59萬億元,基金產品數量已擴容至10263只。今年6月底,公募基金產品數量首次突破1萬只整數大關。
在基金產品數量不斷擴容的同時,“迷你”基金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截至目前,全市場踩規模“紅線”的基金產品有966只。此外,今年以來還有將近160只基金黯然離場。是“清盤”退場還是“保殼”再戰,“迷你”基金問題該如何面對?
【資料圖】
基金數量繼續擴容
結合基金業協會和發行市場的數據可以看到,在今年的震蕩調整行情中,基金發行市場雖然并未有往年熱鬧,但公募基金在產品和規模上仍在逐步突破。在6月底突破1萬只大關后,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在7、8月分別增加百余只,9月份僅環比增加1只,至10263只。
另據Wind數據,截至9月底,公募新發市場已經連續四個月單月發行規模超過千億份,其中,第三季度的發行份額合計為4359億份,相對前兩季度有所增長;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場年內發行規模合計1.12萬億份。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合計達26.59萬億元,相較8月底減少了7087億元;基金份額則從24.79萬億份降至24.53億份,減少了2576億份。
具體而言,債券基金依舊擔當主力,凈值單月增加1217億元;貨幣市場基金“縮水”最多,規模減少5249億元。此外,受權益市場表現不佳影響,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基金份額雖然有所增加,但規模分別減少983億元、2075億元。
整體而言,今年是由債券基金支撐起了發行市場。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債券基金共有322只,合計發行規模達7044億份,占總量超過六成。
從基金公司角度而言,截至目前,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天弘基金、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等6家公司的基金管理規模已超過萬億元,“萬億俱樂部”成員數量也在逐步增長,而第二梯隊,規模在1000億至5000億元區間的基金公司有15家。
“迷你”基金增至近千只
在公募基金高速增長的同時,“迷你”基金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Wind數據顯示,在全市場已有數據的10146只基金產品中,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清盤“紅線”的基金產品(不同份額合并計算)有966只,占比近一成。
從基金類型來看,權益類基金占據大頭。例如,被動指數型基金是“迷你”基金的“重災區”,數量最多,達234只;靈活配置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也分別有194只、146只。三者合計占“迷你”基金總量的近六成。
若從基金公司角度而言,上述966只“迷你”基金分屬132家基金公司,有11家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數量超過15只,創金合信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華寶基金、博時基金的數量則超20只。在旗下產品總數超過100只的基金公司中,浦銀安盛基金、華寶基金、建信基金的“迷你”基金數量占比達兩位數,分別為17.65%、16.92%、11.39%。
在業內人士看來,業績不佳是產品淪為“迷你基”的重要原因,但震蕩市也會增加“迷你基”清盤的風險。此外,新發基金的不斷涌入也在沖擊著存量產品的持續營銷情況,對于業績堪憂的產品來說,步入清盤“預備役”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只基金默默退出舞臺。據記者統計,以基金到期日為基準,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來已有159只基金宣告退場。其中前三季度分別有45只、51只、51只基金被清盤,10月以來也有12只基金黯然離場。
若拉長時間來看,盡管清盤基金數量占比并不大,但數量正在逐年上升。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清盤基金數量逐年上升,分別為133只、173只、254只。截至目前,清盤的公募基金數量自2019年以來已累計達719只。
一位基金業觀察人士表示,如今基金發行速度大幅增加,產品同質化等現象也日漸突出,在“馬太效應”的行業發展趨勢下,難免會有一部分基金長期處于尾部,可能缺乏亮眼業績和市場知名度,因此逐步邊緣化而步入清盤。“基金清盤的背后,是公募市場競爭加劇。”
是“清盤”退場還是“保殼”再戰?
近年來,“迷你”基金的問題正在不斷凸顯,業內也提高了對這一問題的重視。據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基金公司在上報新基金時,需要提供“迷你”基金情況說明、解決方案以及解決時間點,若解決方案中提到持續營銷,還需要提供切實可行的措施。
那么,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會如何處理“迷你”基金,是選擇“清盤”退場還是“保殼”再戰?
“無論是哪一種辦法都需要進行綜合判斷,一些缺乏長期業績和特色的基金產品會被選擇淘汰,使資源向更好的產品集中。”某頭部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但一般而言,還是會盡量選擇保住,畢竟現在發只產品并不容易。”
據基金人士透露,對于不想清盤的產品,基金公司會采取多種措施,例如尋找幫忙資金;安排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明星基金經理接管,依靠“明星效應”吸引投資者,讓基金產品“起死回生”等。“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做法,取決于基金公司對基金的理解和定位。”上述人士說道。
一家券商系公募基金人士則表示:“現在行業比較成熟了,過去說清盤會談之色變,主要因為過去基金發行數量沒有現在這么多。如今大家看待這個問題已經比較理性,清盤舉動也逐漸常態化。”
同時,上述人士表示,維持一只“迷你”基金的成本并不低,但如果清盤數量太多,對公司名譽也可能會有一定影響。不過,對于市場而言,基金發行和清盤是公募基金市場的新陳代謝機制,對業績不及預期的產品進行清盤操作,是基金市場優勝劣汰的有效措施,也是對基民投資利益的有效保護,長期來看有利于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