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就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快解決新型儲能瓶頸問題,深化能源變革的建議》、《關于加強新能源“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建議》等建議案。
加快解決新型儲能瓶頸問題
眼下,儲能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撐。國家能源局的統計顯示,2022年,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870萬千瓦,平均儲能時長約2.1小時,比2021年底增長110%以上。
(資料圖)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屆時,新型儲能將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但是,我在調研時發現,目前儲能產業主要面臨如下問題,首先是配置不夠均衡。”張天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在建及建成的儲能項目中,發電側的分布式儲能項目多,電網側、用電側的共享儲能項目少。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截至2022年末,全國累計批復的儲能項目中,95%以上是發電側儲能項目。
其次,儲能產業面臨政策不夠明確的問題。
“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用戶側儲能的系統接入審批、驗收規范等,地方行業主管單位審批無據可依,致使用戶側儲能項目支持政策各地差異較大。”張天任向第一財經記者補充道,收益來源單一也是目前儲能產業面臨的問題。國外儲能電站的大部分收益來自于電力市場交易,但是國內目前無法直接參與電力現貨交易,因此儲能電站的收益來源較為單一。
針對新型儲能上述瓶頸問題,張天任表示,在今年“兩會”上,我圍繞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交一份建議,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新型儲能政策機制,盡快出臺用戶側儲能接入、驗收管理實施細則,破除“隔墻售電”玻璃墻,降低或取消中大型儲能項目的基本容量電費,支持儲能項目以獨立市場主體身份參與電力市場。
此外,由于目前鋰離子電池儲能的裝機占比達到90%以上,技術路線仍較為單一,建議國家議在規模化發展新型儲能設施時,應系統考慮多種技術路線并存,特別是要大力發展更具經濟型、安全性的鉛炭電池,打造更加安全高效低碳的儲能電站,確保我國能源供應需求。
加強新能源“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張天任的另一份提案圍繞新能源核心技術攻關對策展開。
談及目前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張天任這樣回答第一財經記者,當前中國能源科技創新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和引領能源革命的內在要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一是部分能源技術裝備仍然存在短板,一些關鍵零部件、專用軟件、核心材料等仍然依賴國外;二是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裝備相對較少,與‘雙碳’目標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張天任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記者舉例稱,比如在氫能領域,“卡脖子”問題出現在了中游環節的“儲氫、運氫”上,加氫站和下游的應用端體量小和數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氫能供需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氫燃料電池方面還存在著質子交換膜、膜電極、碳紙以及儲氫材料等關鍵材料的“卡脖子”問題。
“又比如在鋰電領域,資源問題仍在制約產業發展,一些關鍵的金屬元素供應緊張。”張天任認為,鋰電領域典型的例子是鋰的價格,盡管中國鋰儲量是世界第四名,但在國際上卻受制于人,南美幾個鋰資源大國準備成立“鋰業歐佩克”(鋰資源的壟斷組織),而鈷的情況則更為嚴峻。
但是,“卡脖子”困境并非都是技術落后,有些是技術路線選擇不同,自主技術缺乏相應產業生態和應用需求。
張天任建議,創新換道超車思路,加速培育自主路線的產業生態。他認為,要善用市場權和產能權,把產業鏈中間品需求和龐大終端消費需求,轉化為自主技術產業生態的發展動力;把強大豐富的產業鏈配套和跨產業協作能力,轉化為實驗技術產品化和快速迭代的巨大動力,換道超車。
“比如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就是趕超戰略的出色實踐。不僅繞開了發動機等領域的技術和專利障礙,而且形成了電池技術的全球領先和智能化的齊頭并進,同時又帶動了電化學儲能技術和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張天任舉例補充道。
同時,張天任建議政府加大對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面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創新聯合體。
比如,設立國家專項投資基金,持續加大對關鍵材料和技術在種子期、初創期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新能源企業在金融、稅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圍繞龍頭企業打造新能源產業鏈和生態圈,增強集群綜合競爭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