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今年1-2月糧食進口數據顯示,糧食、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均同比上漲,進口金額同比更是大幅飆升。
【資料圖】
分別來看,糧食進口量增長7%,進口金額增長31.5%。其中,大豆進口量增長16.1%,進口金額增長39.6%。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增長86.8%,進口金額增長73%。
“量增價漲”背后,是進口額、進口量的非同步增長。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主要是糧食進口的整體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雖然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普遍出現較大幅度回落,但整體國際糧食價格水平仍然超過上年同期,特別是大豆、玉米、高粱等品種,進口成本同比仍然上漲。
此外,張智先還提到,國際糧食貿易的基差交易機制特點,也決定了一些品種的進口金額并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整體進口成本情況。
近期,國內小麥、玉米價格均出現過回落。
張智先解釋,前者下跌,一是2022年小麥總產量豐收,小麥最低收購價沒有啟動,加上春節后各級儲備小麥集中輪出,國內小麥整體供應充足,出現了階段性的集中供應壓力;二是同時期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下跌幅度較大,對國內市場產生較大影響。不過,當前小麥價格有止跌跡象,部分地區有所反彈。短期來看,小麥價格維持小幅震蕩的可能性較大。
至于后者回落,他說,更多是由于春節后東北農戶集中售糧的壓力所致。從后期來看,影響玉米市場的因素更多、更復雜,整體來看,玉米價格有產需缺口的支撐,有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擾動,整體維持高位波動的可能性較大。
值得關注的是大豆。2022年,國產大豆首次邁上2000萬噸臺階,創歷史新高。在2022年大豆收獲后,國產大豆經歷過一波下跌行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豆進口量大幅增加。
張智先稱,在國內大豆消費中,雖然進口大豆消費量略有下降,但占比仍然超過80%,國內大豆消費仍然需要高度依賴進口,并且預期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仍會維持這種局面。由于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的消費途徑有差異,國產大豆市場與進口大豆市場相對獨立,現在進口大豆進口量受國產大豆價格影響仍然相對較小。
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2年底,大豆供需緊張,加工企業下進口訂單,但不可能立刻就運到。考慮到船期需要一段時間,于是今年前兩個月就成為集中到港期,這也是對市場需求的滯后反應。
從2023年全年糧食進口來看,3月初,官方發布《國際農產品市場與貿易形勢2023年(春季)報告》預計,大米進口仍將保持一定規模,但增長空間有限;小麥進口量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原因在于受國內外價差影響,疊加國內消費剛性增長、配額使用率提高;玉米進口量將增加,因為國內飼料糧消費需求回升。
關于大豆,雖然2022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同比減少540萬噸左右,但該報告預計,2023年隨著全球供應改善和國內消費回暖,國產大豆產能將有提升,大豆進口量將基本穩定。
此外,關于食用植物油,前述報告預計,2023年上半年國際植物油價格將以震蕩下行為主。2023年,國內進口食用植物油預計穩中有增,進口量達800萬~850萬噸。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