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多重挑戰下,全球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呈現高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資料圖片)
畢馬威于6月1日發布的《2023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2年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承壓,今年有望企穩。金融監管體系迎來新一輪重塑,銀行資本監管規則升級,包括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銀行業監管機構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強化;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則升級,“資本新規”對商業銀行提出更大挑戰。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兩極化趨勢將持續。
畢馬威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楚東表示,從一季度公布的經營指標來看,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總體向好,規模保持較高增速,盈利水平企穩回升,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情況良好。未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依舊存在,行業監管持續趨嚴,對銀行業短期業績表現、長期經營能力以及應對未來市場和政策變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亟需開拓發展新局面。
具體從金融數據來看,2022年全年我國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266.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2023年一季度我國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4.5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增近2.5萬億元。一季度新增社融數據表現亮眼,隨著經濟從疫情中快速恢復,企業加速復工復產,2-3月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大幅增長,帶動3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回升至10.0%。
報告認為,2022年不同類型的銀行撥備覆蓋率較上年底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今年以來經濟有序復蘇,部分優質商業銀行可能會適當降低撥備計提,回歸常態化發展戰略,此舉一方面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使凈利潤保持適度增長。但對于風險抵補能力較為欠缺的農商行而言,出于對未來風險因素的考慮,仍需高度關注其抗風險能力。
從經營業績上看,受資管新規出臺,資本市場波動以及持續推進減費讓利支持實體經濟的疊加影響,2021年和2022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延續下降趨勢,2022年中間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
在未來趨勢上,報告認為,一方面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依然是銀行業的首要任務,從金融服務領域來看,制造業、科創企業、綠色發展等仍然是信貸傾斜的重點。由于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撐作用,金融機構應全力服務房地產業“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支持行業向新發展模式轉變。
另一方面,凈息差仍存下行壓力,穩住凈利息收入“基本盤”需要多措并舉。
2022年銀行凈息差收窄幅度較大,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 農商行同比分別收窄了0.14、0.14、0.24和0.23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稱,受LPR以及市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其中國有六大行凈息差下降的幅度相對較低。
在減緩凈息差下滑方面,報告分析稱,首先是在資產端繼續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升 收益率相對較高的資產占比,壓縮收益率相對較低的資產占比;其次是進一步加強對存款付息率的管理,提高對公和對私客戶低成本資金占比,主動壓降期限相對較長的定期存款;此外,要強化對利率風險的主動管理,加強對市場利率的研判,前瞻性地對資產負債組合進行計劃、協調和控制。另外,條件允許的銀行,也可嘗試利用利率衍生工 具對利率風險進行對沖管理。
此外,報告認為,相較于其他行業,銀行不僅受限監管對經營指標、經營業務和服務區域范圍的規范要求,也需要承擔更多的支持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等基礎社會責任。因此銀行的差異化競爭更多體現在如何在客戶經營、產品服務、渠道,以及風控、數字化以及人力資本方面做到更聚焦、更專業、更高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