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舉行的上海國際醫院感染控制論壇暨東方耐藥與感染大會聯合會議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表示:“超級耐藥細菌感染是未來公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世衛組織(WHO)預測,到2050年,“超級細菌”將導致1000萬人死亡,超過癌癥。
張文宏呼吁,醫院應從本質上探究“感染為何會發生”的問題。“我們發現一個現象,醫院在剛剛建好,很新的時候是不會發生細菌耐藥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越來越趨向于發生高耐藥性,進化出所謂的‘超級細菌’。”他說道。
醫院是感染的“放大器”
張文宏援引微生物研究的“鼻祖”、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100多年前提出的觀點:“醫院是微生物的儲存宿主,是感染的‘放大器’。”
“很多人認為中國醫院耐藥性發生率高,是因為整體耐藥性水平高。但其實每個醫院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新冠發生以后,感染防控的主戰場應該轉向院感,我們要通過多維度、多學科的途徑對耐藥進行迫切的精準防控。”張文宏表示。
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CRKP(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占肺炎克雷伯桿菌的比例約為27%,耐藥性相較于2005年的3%比例顯著增加,且近年來攜帶毒力基因的高毒力CRKP的發生和檢出率增多。
CRKP有“超級細菌之王”之稱,屬于“革蘭陰性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具有強大的抵抗力,被稱為“人類抵抗細菌的最后一道防線”。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對高毒力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醫院患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后一個月內死亡。
由于大多數抗生素都是廣譜藥物,可以對抗多種細菌,因此對很多類型的細菌施加了很大的選擇壓力,導致細菌迅速進化,并能獲得耐藥基因。而近年來,新型抗生素的儲備似乎已經跟不上細菌進化的速度。
“細菌和藥物的開發是一場長期的賽跑,但是要知道,細菌已經在世界上進化了幾十億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科主任鐘鳴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抗生素研發難度高,投入大
日前一項研究數據表明,氨曲南-阿維巴坦(ATM-AVI)的抗生素組合在治療革蘭陰性菌引起的感染方面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數據顯示,氨曲南-阿維巴坦加上現有的仿制藥甲硝唑,對于復雜腹腔內感染患者的治愈率為76.4%,而對照組老藥(美羅培南聯合黏菌素)治愈率為74%;對于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在內的醫院內獲得性肺炎患者,氨曲南-阿維巴坦聯合甲硝唑的治愈率為45.9%,而對照組老藥的治愈率為41.7%。
另據近日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發現了一種新型抗生素,可對抗特別具有威脅性的超級耐藥細菌,例如鮑曼不動桿菌。
抗生素的開發風險較其他藥物更大、耗時更長,可能需要10年至20年的時間,數億美元的投入。即便是在生物醫藥高度發達的美國,也面臨抗菌藥物開發不足的問題。若缺乏政策激勵措施,一些小型的抗生素研發企業很難持續投入研發。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估計,美國每年發生280萬例抗生素耐藥性感染。
我國抗生素的耐藥率年均增長率為22%,遠高于美國的6%,且臨床針對兒童、孕婦和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抗菌藥使用不合理的問題依舊存在,對新型抗菌藥物或友好劑型存在迫切需求,特別是重癥病人亟需要新藥。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建議,應建立國家層面的抗菌藥物創新與研發的專項平臺,支持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同時參考WHO和國際的耐藥目錄,制定適合國情的耐藥菌目錄和耐藥技術清單,加速平臺體系內重點基礎領域研發創新和技術突破。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