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融資需求不足跡象逐步顯現,5月信貸投放再度延續放緩節奏。
6月13日,央行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6萬億元,同比少增5418億元;5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56萬億元,同比少增1.31萬億元。
(相關資料圖)
4月以來,物價相對平穩,投資、消費需求恢復不及預期,加之信貸投放節奏有所放緩,市場對于經濟企穩回升的信心有所下降。
對此,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一季度信貸投放集中靠前發力是5月金融數據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二季度以來寬信用過程出現節奏性回調,但從貨幣供應量角度看,金融推動經濟回升力度仍然處于較高水平。后續,需要進一步采取政策,提振企業資金需求,宏觀政策仍需保駕護航。
5月貸款同比大幅少增
5月新增貸款環比季節性回升,但同比大幅少增5418億元,延續上月放緩勢頭。
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36萬億元,同比少增5418億元。
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一季度信貸投放集中靠前發力,二季度轉入節奏回調期,這也是5月貸款同比大幅少增的主要原因。另外,二季度宏觀經濟修復力度穩中放緩,也不排除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受到一定影響。另外,5月MLF(中期借貸便利)加量續作幅度僅為250億元,延續4月的地量水平,也指向當月信貸投放力度偏弱。
企(事)業單位貸款成為5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乏力的主要拖累項。具體來看,5月住戶貸款增加3672億元,同比多增782億元,環比多增6083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558億元,同比少增6742億元,環比多增1719億元。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雖然宏觀經濟有所恢復但恢復態勢并不穩固,企業部門預期較弱、信心不穩。本月住戶貸款雖然同比、環比多增,但都是在上月和去年同期負增長的基礎上實現,增量仍然較小,居民部門消費意愿仍然有待提振。
從期限來看,5月居民部門短期貸款增加198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684億元;企(事)業單位短期貸款增加35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698億元,票據融資增加420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604億元。
王青認為,5月企業中長期貸款連續10個月保持同比多增,意味著短期內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仍會保持較強韌性,這也是宏觀政策延續穩增長取向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當前地產銷售有所放緩,居民消費信心和購房意愿仍需進一步穩固,以助力居民端信貸維持穩定。
王青判斷,后期根據經濟修復態勢,信貸投放節奏還會靈活調整;總體上看,適度寬信用將是今年的主基調,并有望延續至年底,主要目標是為經濟回升向上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同時保持宏觀杠桿率處于合理水平。
三項拖累社融少增
在人民幣貸款及政府和企業債券融資三項拖累下,5月社融環比季節性回升,同比大幅少增1.31萬億元。
初步統計,2023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6萬億元,比上月多331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31萬億元。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2萬億元,同比少增6173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338億元,同比多減9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97億元,同比多減729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2175億元,同比少2541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5571億元,同比少5011億元。
王青認為,5月企業債券發行處于季節性低位,主要源于在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背景下,城投債發行面臨嚴監管。
王青判斷,后期為保持基建投資處于較快增長水平,今年有可能再度啟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另外,當前房地產行業仍處于調整階段,盡管有“第二只箭”等支持政策,但房企發債依然面臨較大困難。這是今年以來企業債券融資持續低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5月新增政府債券融資5571億元,同比大幅少增5011億元,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處于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高峰期,而今年專項債發行節奏后移,5月發行規模較上年同期明顯下降。
M2、M1雙雙回落
5月M2、M1雙雙回落。
其中,5月M2同比增長11.6%,增速比上月末低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4.7%,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
溫彬認為,5月M2同比增速延續高位回落,主要受去年高基數效應、當月信貸派生力度有所減弱等因素影響。
王青認為,上年同期穩增長政策發力、信貸大幅高增,以及持續推進大規模退稅,大幅推高了2022年5月末M2增速至11.1%,較前月加快0.6個百分點;高基數效應下,今年5月末M2增速下行屬于正常波動。另一方面,今年5月新增信貸同比大幅少增,存款派生相應減少,也會帶動M2增速下行。
“當前M2和M1增速剪刀差較大,意味著寬貨幣向穩增長傳導不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金融空轉’程度。后期需要通過有效擴大內需、提振實體經濟活躍度,特別是推動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等方式扭轉,而非單純依靠加碼寬貨幣、寬信用的方式解決。”王青稱。
宏觀政策仍需保駕護航
實體經濟修復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對于當前經濟面臨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市場已達成一致共識。這意味著,宏觀政策仍需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需要在經濟內生動能回升壓力較大的階段采取進一步寬松的操作。”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呼吁。
6月13日,人民銀行開展2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1.9%,下調10個基點,是近10個月來的首次下調,當前7天期逆回購利率水平已是歷史最低。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業內專家獲悉,今日央行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下降10個基點,既反映了資金市場供求,也釋放了加強逆周期調節和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信號,是穩健貨幣政策精準有力的體現。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認為,與前幾次中標利率下降相比,此次央行并未選擇在6月15日同MLF操作一同下調政策利率,可能是基于6月物價與金融數據情況做出的臨時性調整,希望盡快恢復市場信心,加快需求擴張,緩解銀行壓力。
實體經濟從疫情中恢復仍需時間。市場分析普遍預計,在逆回購“降息”后,MLF、LPR等其他政策性工具利率也將跟隨變化,從而完成“逆回購利率—MLF利率—LPR”的一次完整降息過程。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轉弱,需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從經濟運行看,制造業供需兩端有所回落,非制造業復蘇動力放緩,三大投資增速有所下滑,寬信用政策運轉存在阻滯。此外,5月末,票據轉貼利率與同業存單收益率利差擴大,預示著信貸景氣度有轉弱跡象。3月份以來,大行和城商行票據直貼利差有所收縮,意味著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意愿也在走弱,需要出臺政策進一步提振企業資金需求。
“進入6月,上半年經濟運行即將收官,加之臨近半年末,信貸供需可能會有所放量。在這樣的背景下,采取降息策略有助于進一步提振實體經濟資金需求,更好支持企業融資,助力穩增長,推動經濟持續恢復。”梁斯稱。
王青認為,與貨幣政策相比,接下來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擴投資方面的效果會更為明顯,包括較大規模發放消費券和消費補貼、支持基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