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行業正面臨著新一輪轉型升級,不僅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要提升,區域間的垃圾處理業也要開展協同,同時,縣級地區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需完善,技術需進一步提檔。
(相關資料圖)
在今天(16日)上午召開的“2023綠色低碳發展暨全國垃圾處理行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垃圾處理行業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以補齊設施短板,不斷優化垃圾處理結構。
據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垃圾處理行業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廚余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處理依然存在瓶頸,特別是廚余垃圾處理尚沒有找到技術工藝可靠、資源化利用程度比較高、經濟成本較低同時具有推廣價值的解決方案。中西部地區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短板,特別是縣域地區的垃圾處理難題亟待解決。
第一財經記者在研討會上了解到,我國垃圾處理行業已經過高速發展期,一方面大型的城市垃圾處理的設施建設需求不足,空間不多,特別是自開展垃圾分類以來,部分既有的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面臨著進場垃圾供給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節能降碳控污減排對設施的運營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垃圾處理行業開展全程監管、智慧監管、全時監管尤為迫切。
研討會上,有企業界人士透露,目前,垃圾處理企業普遍遇到了應收賬款增加的問題。“據統計,2022年,187家環保上市公司中,應收賬款同比上升的有128家,占比高達68.45%。上升幅度高于50%的就有28家,占比達到14.97%。垃圾處理企業占了較大比例。“這位人士介紹,垃圾處理企業還面臨著國補退坡影響,垃圾量缺口也在增大。某企業在全國的25家垃圾焚燒項目中,垃圾缺口達到6000噸/日。此外,垃圾處理企業經營成本也逐年遞增。某集團下屬企業中,今年一季度,近一半企業經營成本同比上升。
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持續深入推進。目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3萬噸,焚燒處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較大幅度的提升。
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持續深入推進。攝影/章軻
據濟南市城市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濟南市生活垃圾末端資源化利用已收到明顯成效。以濟南市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為例,該垃圾填埋場自2012年運行以來,填埋生活垃圾445萬噸,垃圾焚燒飛灰、爐渣、餐廚料渣44萬噸,累計收集填埋氣3100萬立方,發電5700萬度。
截至目前,福建、河北、山東等20個省、自治區,上海、廣州等173個城市已出臺了垃圾分類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去年底發布的《關于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空間,發揮自然修復作用,統籌推動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資源節約,推動就近就地循環回用,實現“收集—處理—資源化利用”全周期的減污降碳節約協同增效。
在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分類收集設施。根據建制鎮特點和居民生活習慣,推進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法,推動源頭分類減量。科學配置分類收集設施設備,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密閉收集。有效銜接分類投放端和分類處理端,推進與分類模式及處理需求相適應的分類轉運體系建設,避免“先分后混”“混裝混運”。
《方案》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清運機制,將可回收物適時收運,力爭廚余垃圾日產日清,有害垃圾單獨收集貯存和處置,其他垃圾及時收運,確保轉運設施體系有序運轉。統籌完善城市、縣城、建制鎮的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逐步推進建制鎮處理能力全覆蓋。有條件的地區,同步推進既有設施處理能力向農村地區延伸。人口稀疏、受運輸距離或垃圾產生規模等因素制約的建制鎮,可建設小型化、分散化、無害化處理設施,并防止二次污染。探索建制鎮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去年11月出臺的《關于加強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明確,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建設。綜合考慮地域特點、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針對其他垃圾類別,按照“宜燒則燒,宜埋則埋”原則,選擇技術適用、經濟可行、環保達標的處理方式,有序推進設施建設。
到2025年,全國縣級地區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體系,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具備條件的縣級地區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全覆蓋。
6月16日,第十六屆城鄉環衛新設備新技術與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博覽會現場。攝影/章軻
在政策推動下,行業內多家設備、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啟推銷模式。第一財經記者在同期舉辦的“第十六屆城鄉環衛新設備新技術與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博覽會”上看到,南方路機、瑞泰環保、蘇州嘉諾、萬宸環境、群峰重工等紛紛亮相。
“我們鏈接‘環保+裝備+建材’三大領域,形成了以建筑垃圾資源化為核心業務,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垃圾壓縮轉運為戰略性業務的發展格局。”瑞泰環保有關人士稱。被列入工信部第三批重點支持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蘇州嘉諾出拿出了固廢人工智能分選、循環處理裝備解決方案。
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城市環境衛生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徐海云表示,我國回收利用后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由填埋為主轉變為焚燒發電為主,減污降碳成效卓著。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北京市集中生物燃氣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建國也表示,應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引導居民自覺做到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建立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上述企業也建議有關部門適時出臺老舊生活垃圾填埋場篩分及生態修復相應政策,將陳腐垃圾摻燒量納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垃圾入廠量統計范疇,科學研判地級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規劃匹配的合理性,統籌制定跨市、區、縣調運生活垃圾的制度及流程。垃圾處理企業也應持續強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