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福建,人口結構較為年輕,未來如何穩住“人口紅利”期?
福建省發改委網站近日發布了《關于促進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主要內容包括“統籌優化人口和公共資源空間布局”“強化以產業集群吸引人口集聚”“提高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適配性”“打造宜居宜業城市空間環境”等四大部分。
(資料圖)
福建積極促進人口自然增長
其中,在第三部分,《措施》提到,要積極促進人口自然增長。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對二孩和三孩試行遞進式生育津貼、托育津貼、教育補貼、購房補助等,逐步提高補貼標準,切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福建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生育率較高的地區。數據顯示,2021年,福建全年出生人口34.5萬人,出生率為8.26‰,出生率在沿海發達省份中僅次于廣東;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74個千分點;去年福建人口自然增長約增加了8.26萬人。
不過,近年來,福建的出生率下降也十分明顯。數據顯示,福建已經連續兩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跌破1%(即千分之十)。而2017年,福建人口出生率為15‰,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21》數據計算,相比2017年,福建出生人口4年來下降了約43%。
表:福建歷年數據變化(來源:福建統計年鑒-2021)
包括福建在內,目前已有多個省份明確提出要建立育兒(生育)補貼制度,比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對三周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給予育兒津貼、托育費用補助。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對第一財經分析,發放生育補貼,是一些國家為了提振生育率而使用的一種政策措施。實踐證明,實行生育補貼制度,對于維持和提振生育率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補貼之外,《措施》提到,福建將嚴格落實產假、哺乳假、陪產假等制度,推動實施育兒假,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對生育和再生育一律實行登記,搭建“出生一件事”套餐服務信息平臺。推動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增加婦產、兒科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支持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采取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批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務示范機構。
打造形成特大城市
在統籌優化人口和公共資源空間布局方面,《措施》提到,引導省內人口高效集中集聚。加快福州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同城化建設,重點增強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推動新城新區高質量發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營商環境,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快打造形成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
去年9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顯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按照城區人口排序,我國超大城市增至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福建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但GDP前十省份中,只有福建目前尚無一個城市進入到超、特大城市行列,在東部沿海幾個經濟發達省份中,也只有福建還沒有特大城市。
當前,由于中心城市帶動力不突出,已經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一個短板。由于中心城市平臺小,沒有形成豐富的現代產業集群,導致人口吸引力不足,甚至人才外流。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福建幾個主要城市的高新產業發展方面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以及中西部的成都、武漢等地的差距都比較大。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做大中心城市關鍵是為了做強,福州和廈門在做大城市規模的同時,關鍵要提升發展的質量。發展高新產業,做強產業鏈,關鍵還是需要人才,要進一步提升的就是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的短板,進一步提升營商環境。
在醫療、教育補短板方面,《措施》提出,要實行“人地錢編制”掛鉤政策。要支持福州、廈門、泉州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統籌使用各類事業編制資源的機制,綜合考慮人口規模和增長趨勢,積極保障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發展需求。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分析,教育和醫療是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目的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應該跟常住人口相匹配。人口快速增長的地區,教育和醫療應當跟上去才能匹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