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溫熱浪席卷全球,氣候問題再敲警鐘。《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是,到本世紀末要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以內,但目前全球氣溫已上升了1.2℃以上,留給我們的時間已非常有限。全球各界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加快邁向雙碳的進程。
在中國,隨著“1+N”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減碳行動也在加速,正從理念全面走向實踐。對于企業而言,可持續不止是生存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只有在推進低碳轉型的同時促進業務的發展壯大,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企業才有動力持續走下去。
(資料圖)
那么,如何將減碳從計劃變為實踐,并實現可量化的增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施耐德電氣早在2002年就將可持續納入公司核心戰略,多年的實踐獲得了全球權威機構的認可,包括連續11年登上企業爵士“全球可持續發展百強企業”榜單、“道瓊斯可持續發展世界指數”、碳排放披露項目的A級名錄等等。不僅如此,我們的可持續影響力收入,也就是對氣候產生積極影響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所帶來的收入,已占到施耐德電氣全球總收入70%以上,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提升到80%。這說明,可持續能切切實實帶來經濟效益。
基于施耐德電氣的長期實踐,我們認為,要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減碳,關鍵要努力做好“兩件事”:第一是全面推動創新,包括技術、產品、流程和商業模式等層面的創新;第二是建設多元且深化的生態合作鏈條,聯手投資人、員工、合作伙伴、消費者、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一起推動可持續。
毋庸置疑,創新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首先是技術層面的創新,資源雖不可持續,但技術是可持續的。基于目前的現狀,我們急需能快速大規模部署、較快帶來經濟回報,且不會對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的技術。從這些角度來看,數字化技術正是當下推進減碳最重要的武器,不僅能滿足上述條件,且能對減碳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助力能效提升、促進新能源的發展,且能推進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的減碳。
當前, 80%的碳排放與能耗相關,能耗節約是減碳的核心。數字化通過四個層面的融合,即能源與自動化、終端到云、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維護、從分散管理到集成管理,能夠大幅提升能源效率。比如施耐德電氣為太古地產位于多個城市的近200萬平方米綜合項目,提供了數字化解決方案,每年預計可節約10%-20%的能源成本,帶來近千萬元的收益。
數字化還能夠促進新能源的發展。新能源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但具有較大的波動性,數字化技術通過對新能源的優化配置與消納,同步提升能源雙端的能效水平。例如,施耐德電氣攜手合作伙伴以及德國能源署,通過微網等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預測和智能能源調度服務,把柏林歐瑞府園區從一座廢棄煤氣站,打造成了歐洲第一的零碳園區。
另外,數字化還能促進產業鏈協同減碳。對企業而言,供應鏈上下游產生的碳排放往往比自身運營更多,而數字化貫穿整個產業鏈,推動實現全生命周期減碳。施耐德電氣的無錫工廠,正是依托數字化打通了從采購、生產到交付的端到端價值鏈,創造的價值遠超實體工廠,在2021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端到端燈塔工廠”。
其次,就產品和業務流程的創新而言,企業需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業務方方面面,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減碳能力。碳排放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存在于生產制造環節,也存在于整個產業鏈。以施耐德電氣為例,我們自身工廠的碳排放在整個供應鏈中只占10%,而90%的碳排放來自上下游。這意味著,要實現全面減碳,企業要轉變思維,把“全生命周期”這一理念應用到碳排放管理中。
施耐德電氣通過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交付等環節,聯合上下游伙伴無縫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減碳能力。我們承諾,到2040年實現端到端供應鏈的碳中和,2050年實現端到端供應鏈的凈零碳排放。為此,我們從產品設計開始就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施耐德電氣在中國首發的全新一代無六氟化硫(SF6-free)中壓開關設備,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綠色材料的使用,以無害的干燥空氣代替了六氟化硫這類溫室氣體。六氟化硫的溫室效應約是二氧化碳的2.4萬倍,通過空氣替代,我們的產品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
再次,企業還要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努力挖掘和打造“綠色業務”,在自身業務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施耐德電氣基于自身的長期可持續實踐,提供從咨詢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賦能客戶全方位減碳。比如,我們為強生提供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幫助強生工廠提高業務靈活性、運營效率和可持續。項目完成后,強生工廠的能源成本將降低10%,碳排放將減少25%。
除了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推動力是構建可持續的生態系統。碳排放打破了原有的系統界限,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要加強各個層面的相互協作。企業也要承擔起“生態角色”,與投資者、客戶、員工、合作伙伴、政府等一起推進可持續。施耐德電氣每3到5年對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更新,最新的2021年到2025年“可持續發展影響指數計劃”,就包括了涉及社會全員的氣候變化行動、推進員工平等發展的舉措,以及與供應商和客戶一起減碳的舉措等,惠及生態系統內所有的利益相關者。
其中,員工不斷創新的能力是可持續戰略落地的基礎,只有全體員工上下一心,可持續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除了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員工和高管的績效掛鉤外,施耐德電氣還為全員持續提供培訓,鼓勵員工開展各種可持續相關的創新。正因管理者和員工的意識與能力不斷提升,可持續才能真正融入業務,形成良性循環。施耐德電氣在中國23家工廠中,已經有15家“零碳工廠”,15家是工信部認可的國家級“綠色工廠”。
其次,為了有效釋放生態系統的價值,企業對外也要與客戶、合作伙伴及更多商業利益相關者達成合作。施耐德電氣也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在供應鏈層面, 2021年施耐德電氣啟動了供應商“零碳計劃”,幫助全球前1000位供應商伙伴到2025年實現運營減碳50%,其中包括中國近200家核心供應商。在客戶層面,施耐德電氣利用技術等優勢,賦能用戶可持續發展。自2018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已幫助全球客戶累計減少3.58億噸碳排放,計劃到2025年實現累計減碳8億噸。
為了推動減碳的加速,理念上的引導也必不可少。這意味著,除了與商業伙伴的合作,與非商業利益相關方形成延伸合作也至關重要。除了賦能產業用戶外,施耐德電氣還不斷拓展可持續發展的邊界,包括深化政企合作和校企合作,搭建綠色智造賦能展示中心,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另外我們與科技企業、高校研究院等聯手,為中小企業提供培訓與聯合方案開發等等,致力于成為可持續的“倡導者”。
雙碳時代,企業的運營邏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僅僅取得商業層面的成功已經遠遠不夠。企業除了推進業務發展,還要踐行可持續;除了自身踐行可持續,還需帶動生態圈共同減碳。唯有此,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并且不斷發展壯大,從而有可能成為雙碳時代的先鋒企業。
作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我們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堅定踐行者,更是積極的賦能者。因此,施耐德電氣鄭重發布“減碳大師”計劃,號召更多的企業、組織、個人及其他產業鏈伙伴加入我們的行列,通過經驗分享和相互賦能,形成一個跨行業的減碳生態圈。我們相信,依靠創新和協作兩大中堅力量,雙碳目標對于企業而言,不僅是挑戰,更是綠色發展的新機遇。施耐德電氣愿與各行各業的伙伴攜手共進,一起成為“減碳大師”,為可持續的中國乃至全球做出貢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