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服貿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綠色低碳”再度成為貫穿全程的熱門詞。既感受到日趨緊迫的碳排放壓力,又努力把它化作驅動自身發展的動力,是許多企業過去一年的真實寫照。
【資料圖】
“去年我們的碳排放比前年減少了8%,但我們還是不滿意。實際上,從2017年起,我們就自己主動參與全球ESG的評估,2017年評的是C,這幾年從B到BB,去年是BBB。我們用這種方法來砥礪自己,希望自己能夠前進。”旺旺集團駐京首席代表林天良在9月3日舉行的2022服貿會“中國國際經濟管理技術論壇”上分享了企業的減排歷程。該論壇由北京國際經濟管理技術促進會、華軟資本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世界貿易網點聯盟共同主辦。
林天良表示,根據當地節能減碳政策,企業內部制定了嚴格的綠色環保舉措,包括節能、節水、增加使用低碳能源、綠色采購、恪守政府的環保法令等五個方面。以低碳能源使用為例,其利用中國25個產區,目前已經裝了30兆瓦的光伏面板,一年可以生產3000萬度電。僅此一項,每年減碳2.4萬噸,相當于種了23萬棵樹。
同屬食品行業,燕谷坊集團董事長何均國認為,新一輪區域貿易協定的框架之下,中國由農業和食品工業“大國”走向“強國”仍有一段距離。
今年1月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成員國之間達成了低碳能源轉型、碳中和及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共識,強調低碳經濟合作的重要性。目前,RCEP中已有13個成員國提出了低碳目標,協定文本也涵蓋了簡化合作程序的多項內容,鼓勵成員國分享各自的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并展開結果互認。
“RCEP協定對整個區域經濟的綠色復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農業和食品強國之路任重道遠。比如,每一年在國內的糧食加工領域,過度加工浪費的電力超過4億度電。”何均國舉例稱。
何均國認為,農業的兩大核心問題是安全和綠色。當食品安全發展到一定階段,要想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就要回到“綠色”下功夫。其中,有四點值得關注:一是農產品的價值再造,科研投入對于農產品價值再造至關重要;二是推進水土資源的保護,包括土壤的耕耘、復耕及一系列改良工作;三是尊重文化,泰國、越南等RCEP成員國都把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作為產業優勢;四是主動減少碳排放,探索秸稈再利用等方式變廢為寶。
“我們集團已經定了一個目標,在整個農業科技全產業鏈里,要率先做到碳中和,為國家的雙碳目標助力自己的力量。為此,我們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大力推進中國的全谷物科技跟國際的接軌,包括發酵、酶解、凍干、超微粉碎等等一系列的工藝科研投入。”何均國說。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雙碳資金籌備組負責人馬銘鋒表示,在現在的國際形勢下,RCEP協定的達成是一針強心劑,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同時,發展零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拉平區域發展的重要契機。
馬銘鋒認為,過去我國的能源中心跟消費中心是相對分離的,更多的資源、能源都拿到了消費中心進行轉化,例如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等。但是現在的經濟發展更加均衡,以光伏制造行業為例,資源端的工業硅、多晶硅到單晶硅,這些都基本布局在西部區域,制造端主要分布在長三角,消費端則是供給全球。這種分布更好地帶動了不同區域的平衡發展。
“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覺到零碳帶來的是整個產業的變革,帶來了非常多的、好的投資機會。零碳可能更多的已經不是一個限制,而對于產業是打開了一個新的領域跟空間。”馬銘鋒表示,今年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很多挑戰,但發展比較好的恰恰是新能源跟新能源汽車行業。無論是從產業規模,還是從技術創新的程度上來說,市場空間都非常大。
馬銘鋒表示,除了將新能源作為重點賽道投資以外,今年許多投資者也會傾向于對傳統行業提出更高的碳排放要求。同時,對接更多新能源、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關鍵供應鏈,使其更好地完成零碳目標。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