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攜兩份提案上會,內容涉及加快煤電轉型、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儲能快速發展等方面。
加快煤電轉型
(資料圖)
煤電長期以來在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方面發揮了“頂梁柱”和“壓艙石”作用。
目前,我國煤電裝機規模約11億千瓦,占比46%左右,年發電量占全社會發電量約60%,是我國最基礎的電源類型和能源結構的主體部分。
也正是煤電在電力調峰調頻和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等方面這種難以替代的角色,決定了煤電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作為我國電力供應的基礎保障性電源。
但是,隨著“雙碳”戰略深入實施和新能源發電占比的提升,煤電的功能定位將逐步從基礎保障性電源向系統調節性電源、應急備用電源轉變。
“截至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達12.13億千瓦,超過全國煤電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 在今年2月13日舉行的國家能源局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這樣介紹。
在此背景下,宋海良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綠色新型煤電建設,支撐“雙碳”戰略落地的提案》的建議案。
針對如何探索創新綠色“新型煤電”,加快煤電轉型,宋海良針對性提出以下三點建議,即統籌做好煤電規劃布局、完善煤電健康發展長效市場機制、大力推動煤電設計革命。
就如何統籌做好煤電規劃布局,宋海良建議,合理規劃未來煤電裝機,特別在中東部和南方等受電地區,選擇煤炭消費集中區、靠近煤炭運輸鐵路和港口等地區,適當布局一批煤炭儲配保障基地,針對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煤電功能定位,對新建煤電在裝備設備、工藝系統層面進行定制化設計和建設。
針對如何完善煤電健康發展長效市場機制,宋海良建議結合煤電定位轉變,適應性改革煤電行業體制機制,構建煤電企業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體系。
比如,強化中長期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銜接,加快建立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源側容量市場或容量補償機制,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深化燃煤機組上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煤電企業融資能力。推進煤電聯營兼并重組,積極推進“煤電+新能源”融合發展。
在大力推動煤電設計革命方面,宋海良建議結合煤電定位轉變,推動煤電相關技術體系、設計標準、價格機制等革新。
宋海良同時建議,加快革新設計規范、經濟性評價準則以適應更低利用小時數、更低最小技術出力需要;加快革新系統設計、設備配置、主輔機本體設計以適應快速變負荷、快速啟停需要;加快革新工藝布置以適應煤電與生物質燃料結合需要。定制化推動“新型煤電”設計,針對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和煤電功能定位,在裝備設備、工藝系統層面進行定制化設計和建設。
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儲能快速發展
新型儲能能夠突破傳統電力供需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變革傳統電力系統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構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顛覆性技術。
從發展進程來看,進入“十四五”后,我國的新型儲能從研發示范階段邁向快速商業化發展的初期。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國內已投運的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865萬千瓦,超過2021年同期規模的兩倍。
從政策面來看,《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新型儲能發展的目標和路徑,提出到2025年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
在此背景下,宋海良的另一份提案圍繞新型儲能發展對策展開,分別立足國家端、產業端、市場端為新型儲能快速發展建言獻策。
立足國家端,宋海良建議加快完善政策體系。他認為,當前新型儲能電價機制、盈利模式等還不明確,收益方式相對單一,影響了項目投資積極性。
宋海良建議,探索建立新型儲能容量補償機制和容量市場,合理體現儲能設施的裝機經濟效益。推動現貨市場逐步放開市場價格上限約束,允許儲能等高成本靈活性資源通過短時高電價盈利,明確電儲能輔助服務市場準入。
同時,他建議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各種類型的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在條件成熟時先行先試,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空間。
立足產業端,宋海良建議加快推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與創新鏈,并從著力完善標準體系、集中攻關關鍵技術、加強產業鏈延伸培育三個方向入手。
談及如何完善標準體系,宋海良表示,建議進一步創新標準管理機制,重點針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路線及時開展技術標準研制,加快形成貫穿設計、制造、檢測、運維、應急、退役處置等環節的電化學儲能安全標準,超前部署退役電池梯次利用相關標準的研究和基礎性工作。
針對如何集中攻關關鍵技術,宋海良建議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國有企業通過產業聯盟、產業鏈鏈長等形式開展先進技術、關鍵裝備和核心材料研發攻關,加大產業化應用支持力度,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
“當前新型儲能在原材料、非鋰儲能技術裝備等個別關鍵環節還需要補強打通,供應鏈穩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宋海良進一步提出,建議圍繞新型儲能全產業鏈不同環節,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儲能“專精特新”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高水平協同發展。
立足市場端,宋海良建議加快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比如,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探索新型儲能在支撐新能源基地規模化外送、緩解電力供應壓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等應用場景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儲能融合協同價值。對企業探索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給予適當政策傾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