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還是通脹,業界正激辯“冰與火”之歌。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增長0.7%,環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2.5%,連續六個月為負。央行的金融數據顯示,3月寬貨幣不減,當月社融5.38萬億元,同比多增7079億元,M2與M1剪刀差擴大0.5個百分點至7.6個百分點。
(資料圖片)
海關總署最新的數據則展現了外貿向好勢頭:3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14.8%,進口同比下降1.4%。
一邊是不斷收斂的物價指數,一邊是迭創新高的金融數據和令人振奮的3月貿易數據,確實容易引發人們的判斷分歧。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金融體系就持續釋放出巨量金融資源。若在過往,如此海量的貨幣供應量入場,必然推動物價水漲船高;但當前的現實數據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海量購買力并沒有完全進入實體經濟,啟動信用創造,形成新的購買力,而是蝸居在貨幣金融體系中,壓低金融體系的凈息差收益。
那么,為何精準制導的貨幣政策工具,未能精準擊中實體經濟的信用創造熱情?最有可能的解釋框架是,相當部分海量金融資源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為借新還舊,以穩住經濟體系中不斷冗余的存量資產,避免其風險漫溢。
同時,目前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下的兩大信用創造主體,都面臨信用緊縮,一是最大貨幣蓄水池的房地產,正在遭遇持續的去杠桿壓力,這從居民部門正在進行的資產負債表修復活動中可看到;二是一直作為經濟流動性疏導的貿易部門,信用創造活動不及預期。以一季度為例,中國對歐盟、美國、日本等進出口出現下降。按美元計,中國一季度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7%。由于發達市場是中國經濟體系中貨幣流動性的活水源泉(外匯占款),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更多外生性寬貨幣進行流動性注入。
最新的金融、物價和貿易等數據,反映當下經濟體系存在典型的流動性陷阱問題。海量金融資源護衛著存量資產的敞口風險,緩沖著其生息能力不足和資產周轉率的邊際遞減,也正由于此,企業和居民部門不愿也不能向經濟體系注入信用;要知道,目前集中于居民部門的超額儲蓄,并不是增收效應,而是節支和避險效應帶來的。
這意味著財政金融等政策的外生刺激,雖具有一定效用,但不能過度寄望于此,因為居民和企業目前都缺乏信用加杠桿的耐力和持久性能力。
當務之急,是要讓未來充滿生氣。目前人們對未來的擔憂,源自其參與經濟活動的自由度有待制度性地提升。
正所謂無信不立,經濟體系的信用來自兩方面:一方面,營造可拓展、安全可控的發展空間。畢竟,企業家精神需要“天高任鳥飛”的環境。因此通過高質量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完善透明化擔保體系,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市場信用內生活力迸發的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抬高社會保障體系水位。當前需求收縮,但目前政府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水平相對有限,尚難以滿足人們在這些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訴求。
將更多財政金融資源向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將會讓更多的市場經營主體卸下包袱,讓人才等要素資源輕裝上陣,從而激發經濟的內生力。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警示通縮也好,擔憂海量貨幣引發高通脹也罷,當前唯有通過高質量改革開放,為市場經營主體提供可信可行的發展空間,基于“法無禁止皆可為”營造一個“海闊任魚躍”的營商環境,還權于市場,經濟的內生動力才能固本強元,通縮也將隨風飄散,海量貨幣供應將在防護存量風險的同時,變成經濟內生活力的助燃劑。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